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 历史必修二专题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历史必修二专题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时间: 子媚 高一历史

历史必修二专题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将建立起社会公有制,消灭一切专制的政治形式,建立完备彻底的民主制度;国家将失去暴力性质,成为单纯的管理机关和服务机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大全:

  一、 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即国家工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同时并举。

  二、“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三、三大改造

  1、内容

  (1)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跟农业相似)

  (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创举)

  2、意义: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遗留了许多问题。

  四、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主要内容:

  (1)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总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2、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1958)

  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前提)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关键)

  (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保证)

  (4)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2、 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开始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左”倾思想转为实事求是。

  (2)光辉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1.背景: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2.内容: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1978年底11届3中全会提出应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但当时还“不许包产到户”——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生产责任制——1982年,中央认为“双包”责任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从此全国推广。

  3.作用:(1)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八、讲述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都不高,企业缺乏活力。

  2.内容:

  ① 大致经历两阶段:一是试验探索阶段(从1978——1984年);二是全面改革阶段(从1985——现在)。

  ②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

  一是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③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3.作用: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九、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史实:

  ①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江苏的连云港和南通)

  ③ 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

  ⑤ 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十、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1.主要内容:

  ①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百年不动摇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③判断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⑤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发展才是硬道理

  2、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十一、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 过程:

  ①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目标具体化、系统化。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③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 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看了“历史必修二专题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8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