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师大范文3篇

时间: 如英2 课堂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阶段之一,以下是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师大范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师大范文一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这个定理与推论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一是三角形按边分类,很多学生常常把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看成独立的两类,而在解题中产生错误.二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定理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分类讨论在解题中也是学生感到困难的一个地方.

  2、教法建议

  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教师为了充分调动主体参与,必须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的前提下,与学生一道探索定理在结构上、应用上留给我们的启示.具体说明如下:

  (1)强化能力

  新课引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然后通过回答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使学生明确对三角形按边分类,做到不重不漏,其中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反过来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例.

  通过阅读,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概念的含义,发现疑难;理解领会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促进数学语言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自学能力及交流能力

  (2)主动获取

  在得出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定理过程中,针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让学生考虑回忆第

  一册第一章中学过的这条公理并给出证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把定理的内容叙述出来.(3)激荡思维

  由定理获得了:判断三条线段构成一个三角形的一种方法,除了这一种方法外,是否还有其它的判断方法呢?从而激荡起学生思维浪花:方法是什么呢?学生最初可能很快得到“推论”,此时瓜熟蒂落,顺理成章地引出教材中的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简化上述两种方法,由此得到下面两种方法.这里,学生若感到困难,教师可适当做提示.方法3:已知线段 , ( ),若第三条线段c满足 -<c

  (4)加深理解

  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解和适当的解题练习,以达到熟练地运用定理及推论.从过程中让学生体味到数学造化之神奇.也可适当指出,此定理及推论不仅提供了判定三条线段是否构成三角形的根据,也为今后解决字母取值范围问题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及时点拨,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学过程跌宕起伏,问题逐步深化,学生思维逐步扩展,使学生在愉快、主动中得到发展.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师大范文二

  正弦和余弦

  第一課时:正弦和余弦(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本章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另一个元素(一边或一锐角),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2,使学生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取固定值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一个固定值。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正弦的概念。

  2,难点:正弦的概念。

  3,关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

  2,如果直角三角形ABC中&ang;C为直角,它的直角边是什么?斜边是什么?这个直角三角形可用什么记号来表示?

  二、新授

  1,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一页上的插图和引例,然后回答问题:

  (1)这个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点?(有一个重要的测量点不可能到达)

  (2)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后,其图形是什么图形?(直角三角形)

  (3)显然本例不能用勾股定理求解,那么能不能根据已知条件,在地面上或纸上画出另一个与它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在这个全等图形上进行测量?(不一定能,因为斜边即水管的长度是一个较大的数值,这样做就需要较大面积的平地或纸张,再说画图也不方便。)

  (4)这个实际问题可归结为怎样的数学问题?(在Rt△ABC中,已知锐角A和斜边求&ang;A的对边BC。)

  但由于&ang;A不一定是特殊角,难以运用学过的定理来证明BC的长度,因此考虑能否通过式子变形和计算来求得BC的值。

  2,在RT△ABC中,&ang;C=900,&ang;A=300,不管三角尺大小如何,&ang;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1/2,根据这个比值,已知斜边AB的长,就能算出&ang;A的对边BC的长。

  类似地,在所有等腰的那块三角尺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ng;A的对边/斜边=BC/AB=BC/=1/=/2 这就是说,当&ang;A=450时,&ang;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等于/2,根据这个比值,已知斜边AB的长,就能算出&ang;A的对边BC的长。

  那么,当锐角A取其他固定值时,&ang;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能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呢?

  (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ang;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仍是一个固定值。)

  三、巩固练习:

  在△ABC中,&ang;C为直角。

  1,如果&ang;A=600,那么&ang;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2,如果&ang;A=600,那么&ang;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3,如果&ang;A=300,那么&ang;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4,如果&ang;A=450,那么&ang;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四、小结

  五、作业

  1,复习教科书第1-3页的全部内容。

  2,选用課时作业 设计。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师大范文三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平移的基本特征

  2、能在理解平移性质的基础上巧妙运用的平移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概括平移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平移实例中的图形,探索运用平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对平移的再探索,发现平移的妙用!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 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并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学习探索中的艰辛与成功的乐趣。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正确态度。

  3、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应用例子,从而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中的图形美。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平移特征---------平移中的不变量

  难点:对图形进行理解和平移

  教学突破:从实例入手,让学生思考小学解答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观察:能否进行平移。引导学生进行平移,从而让学生多平移角度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再探索,让学生的妙用得到升发。

  教学准备:学生平移特征,准备纸笔和画图工具。

  教师用小黑板准备例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说明

  一、平移的概念及特征;

  教师:同学们,本期11.1学习了平移,同学们想想:什么叫平移?平移的二要素是什么?平移的特征是什么?

  1. 学生思考后,教师抽学生回答

  学生:图形的平行移动叫平移

  平移的二要素是:方向和距离

  平移的特征:

  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如图:线段AB以如图所示的方向平移2cm.

  通过平移的概念及特征,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平移理解,为后面的探索作准备

  二、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问题一、要在如图楼梯上铺设某种红地毯,已知,这种地毯每平方米售价为40元,楼梯梯道宽为3米,侧面如图所示。计算一下,购买这种地毯至少要多少钱?

  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寻找解决此题的办法,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平移知识进行平移

  一通过平移发现,楼梯长实际就是

  AA&rsquo;+A&rsquo;M=2.8+6.2=9米

  这样便可计算出购买这种地毯至少要

  (2.8+6.2)&times;3&times;40=1080元

  平移是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平移,注意对平移后图形的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说明

  问题二、从县城到石桥镇有两条路可走, 请你判断一下哪条路长一些?

  教师提问:第①、②条路横向距离一样吗?纵向距离呢?

  学生亲自动手平移。

  学生回答:道路①的横向距离的和等于道路②的横向距离的和,道路①的纵向距离的和等于道路②的纵向距离的。

  结论:①、②两条路一样长。

  学生从表面上看总认为②比①要长。

  因此,引导学生平移是难点,教师注意引导。

  教师:从以上两个问题发现:平移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可以应用平移的知识来解决。

  学生相互讨论后得出:平移是有妙用的!

  问题三、如图,在宽为20米,长为32米的长方形地面上修筑同样宽的两条互相垂直的道路余下的部分作为耕地,要使耕地面积为540米2.道路宽为多少米?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小学的方法解)

  允许学生应用小学思维来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对阴影部分进行平移

  教师讲解:

  设道路宽为x米,则

  (20―x)(32―x)=540

  x2―52x+100=0

  (x―50)(x―2)=0

  x1=50(舍去)x 2=2

  课堂作业 :

  平移后的图形

  设:道路宽为x米,引导学生表示出,除阴影部分外的小长方形的长为(32―x)米,宽为(20―x)米。

  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如图a,如果在问题三中,修筑同样宽的两条“之”字型路,如图所示,余下部分为耕地,要使耕地面积为540米2.道路宽是多少米?

  解题方法由教师解,不必要求学生掌握(在以后的学习中再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说明

  三、归纳与发现: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平移的知识来解决,现平移有许多妙用。

  学生讨论感受平移的妙用。

  让学生体会平移的妙用,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与快乐。

  四、再探索

2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