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怎样学好历史

时间: 嘉欣2 历史学习方法

  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我认为: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那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

  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哪些是语言叙述属文法方面的内容,可以不管它。这些关键词、核心语,往往有的作为选择题正确答案的选项,有的连起来是一个问题的答案或组成部分。如2003年高考文综(全国卷)试题的第16、18、20至24题等,作为答案的选项都是教材的原话。客观性试题中组成答案的词句,有的也直接来自教材,也就是说这些答案是教材中的关键词和核心语。

  第四,在弄清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构建章节的知识结构。

  第五,边读边思,准确理解并掌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对重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思考,以求甚解。这是进入高三复习读书时的基本要求。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鸦片战争。首先弄清此章三节、六个子目,实际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经过(过程)、结果、影响。其次,构建本章的知识结构,用自己的话或书上的关键词语进行归纳,概括各个问题的知识点。请同学门看表1。

  知识结构表只是对鸦片战争的背景作了较详的概括,其他部分从简,请同学们自己补充完善。鸦片战争的背景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战前形势,包括国内、国际(主要是英国);(2)中国的禁烟运动。此部分内容教材讲得较多,又未明确指出要点,我们可以据教材从英中两国政治、社会制度、经济、军事、外交、思想5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国内形势可概括为:①政治:独立自主国家、封建社会晚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②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科技落后;③军事:装备陈旧、军纪败坏、军队战斗力弱;④对外:闭关政策;⑤思想意识:闭目塞听、虚骄自大。总的是国势衰落、综合国力——弱。

  国际形势: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侵略扩张开拓殖民地;②英国。政治:资本主义制度早已确立;经济: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科技领先;军事:船坚炮利、军队战斗力强;对外:侵略扩张、矛头指向中国,迫切要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总的,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强国,综合国力——强。

  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与中英之间强弱对比说明,①战争的必然性,②战争的原因,③中国战败并不是偶然的。这就为后面分析中国失败的原因埋下了伏笔。

  这样读书既分清了纲目层次、知识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要点化、网络化,纲举目张,有利于牢固掌握知识,又提高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从知识结构表上可以看出,表述纲目知识要点、内容的话、词句基本上都是书上的关键词、核心语。记住了这些词语,有关问题的基础知识就基本掌握了。

  如果同学们进入高三学习一开始就用一定的时间学会读书,后面学习起来就省劲多了,效率也高了。高考试卷上那些考查基础知识主要是记忆性的题目。如2001年的“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题,2002年“对外交往”的选择题,“丝绸之路”的主观性题。这类题目只要会读书,认真读书,拿到高分应是不成问题的。而且这几年文综试题中,历史学科这类题目的分数往往都占有很大比例。同时会读书对回答材料题、问答题大有帮助。

  第六,在基本把握了以上几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搞清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知识的前后联系,学习如何迁移知识,灵活应用知识。

  历史的学习方法建议

  首先对史实的掌握,一个事情是什么就是什么,说到这个你就得马上想到这个事件的相关知识。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影响作用评价等等的,如果有要求,都应该掌握。然后就是时间,这个东西,是很重要很关键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时空上的东西。一定要对时间敏感。

  然后,阅读文言文材料的能力。这个东西,如果学不好,去找语文老师吧…

  然后,表述的能力。这个问题其实跟你的语文还是有区别的,怎么能用最少的字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而且怎么能切题能踩在点子上,这都是很值得研究的东西。

  然后,总结反思的能力。真的很讨厌有人跟我问问题,我历史只有多少分,老错多少题,从来没把自己的情况分析清楚。每题为什么错,到底是什么知识点还是其他的地方出问题了,没有分析总结清楚,你又拿什么去面对接下来的考试呢- -

  然后,做题的能力。就是选择题,排除法都不想再说了,这是必需的。在不能排的情况下就要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了。或者在题目中还有些词你没注意到,导致你判断失误了。这些情况都可能发生。

  背书,不要在说什么背不下来了……我就不相信有记不下来的,关键就是,你到底有没有费心思去背。

  历史我没有死记硬背过。真的就是多翻看老师的讲义和课本。老师划过的知识多看看,自己多体会一下那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比如评价辛亥革命。我至今都记得这几条。并没有死记过,就是掌握了这个方法,做个例子。

  好的方面:首先,由这个事件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注意此处用词,想想都能知道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之后统治阶级还是很封建的)

  然后,在政治制度上的影响: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这是一连串下来的,三个事件互有联系)

  然后,在经济上的影响: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句话在很多近代事件上都可以用,包括新文化运动,有点通吃的作用)

  然后,文化上的影响: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这个也可多用)

  最后,对国际上的影响:影响了亚洲其他民族解放运动

  局限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广泛发动群众(总之就是和后来成功的无产阶级反着说)

  说说选择题的问题:

  主要说说怎么去做吧。(此处参考《高中历史选择题解法新探》)自己做不出来的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每个选项都要弄明白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一、排除法,这是解题时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个干扰选项。

  首先是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的情况。

  然后是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例如: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A和B都是列宁时的政策。但是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B明显不符(性质不符)。而C和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符)。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

  最后在组合式选择题中,排除法很有用!有一个表述错误的,包含这个的选项就都可以排除

  二、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目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储存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考察的就是知识的迁移。

  例 下列4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A、《史记.食货志》 B、《梦溪笔谈》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分析可知,甘薯是明朝中期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那么只有明朝及以后的相关著作中才能有记载。则题干相当于"下列4本书哪本是明朝或以后的著作",从而答案(D)。

  三、所有待选项都符合题干之意,但是之间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则那个包含其它的选项是最佳答案。也就是说要找那个说的最全面的,这个也适用于做其他科目的选择题。

  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 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但"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明显包含了其它三个目的,由此确定C是正确答案。

  四、在正面思考无法取得突破时,进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此法尤其适合否定式选择题。

  例、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对外贸易(含鸦片走私)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扭转了英国的贸易逆差

  B. 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了市场

  C. 加剧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D. 危及清政府的财政

  从正面来考虑,即使《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后,英国工业品也不能打开中国市场,由此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选择B。

  五、在做评价型、因果关系型、史论结合型和程度型选择题时,需要用点哲学的东西了。常用的理论有:原因和结果,本质与现象,必然性与偶然性,重点论,两点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其实说白了,就是拔高到经济政治文化的角度~找最本质的原因。

  这种题其实很常见,比如说评价一个人,前三个选项都是说他做过什么事情,最后一个正确选项说的是这个人他对那个时代对以后时代的长远影响。一般都会选最后一个。再比如说评价一个事情的原因,几个选项可能是背景或者导火索,有一个一定是从经济层面来说,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者是生产力的发展。

  六、抓那个时代的特征。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抓住时代特征或阶段特征,然后在这个大背景下去判定正确答案。

  例、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A、反对君主专制 B、要求革新图强

  C、主张抵抗秦军 D、《离骚》触怒权贵

  屈原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大变革的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正向封建社会过渡。A项明显超越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它只能产生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如黄宗羲等。B项则明显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屈原作为一个爱国的进步人物,正是由于其主张变革,触动了旧权贵的利益而遭不幸。联系到战国时代其他的变革者,如商鞅、吴起等人的悲惨结局,更能确定B项为正确选项。

  大题:三科的共同点是;基础知识+审题能力+答题模板

  基础知识见我前面所说的如何去好好背下来。然后就是审题。参见底下的。关于答题模板。我也找了资料。在文综资料这个打包文件中,可以要去看看。

  至于训练方法,如何表述,如何能踩到点上。把每年的高考真题或者模拟题拿出来,只写下要点,然后与参考答案对照,看看自己遗漏的知识点和自己与标答表述之间的不同,吸取答案中好的部分。这个过程一定注意,一定要自己先思考过了之后再去对照答案,否则就是浪费题了,自欺欺人的表现了。然后将自己没做好的大题都记录一下,旁边写下审题和踩点的要点,以及对自己以后审题分析的一些提示和思路。总结答不同类型题的方法。

  不要写太多废话,当然这个是自己在做题里不断去体会的。不做题不思考,想要答好大题,我觉得不太可能。

  我个人一直觉得,背书是不够的,要用到实际中,还是要多和真正的考题相结合。

  下面是我做的一个大题的答题示范,希望对各位有点帮助。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罗威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册。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佣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制官局,设机8000张,织工230名。至康熙年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机民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首先我们应该把题目中的关键词画出来。如上。知道答案应该来自课本知识和材料,不能忽视任何一点。另外注意时间和对象,在历史题中,时间是至关重要的,不可忽视。还有,题目要去是概括,意思就是不需要大段的解释,只需用简练的语言写出特点即可。

  再看材料一,画出关键的可以看出信息的句子。如上

  所以答案就是:

  答: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大家所答一定会比这个多,影响不大。但是这些意思必须要,一些关键词语要出现。否则是在做无用功。

看了怎样学好历史还看:

1.学习历史的好方法

2.学习历史的学习方法

3.高中生如何学习历史

4.大学历史学习方法

5.历史学习有什么方法

7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