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 >

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

时间: 如英2 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应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教师要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因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并以学生自己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过程。只有培养出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记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作过一个比喻,他把课堂教学比作哄小孩子吃饭,任凭你父母把饭食夸耀得多么香、多么甜、多么有营养,如果孩子不把饭食吃下去,这孩子还是胖不起来的。这个比喻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地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说到底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否则,不管你老师把知识讲解得如何系统,如何详细,且再三强调知识是如何的重要,如果不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文本,并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和训练,那么其结果只能是“少、慢、差、费”。因此教学中必须做到:

  1、培养预习习惯,不上无预习之课

  每课未上之前,都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并布置具体的预习习题,以备上课时检查。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学生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许多问题学生自己已解决了,老师也避免作一些分析介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师生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学生成了学生的主体。学生会把预习成果拿来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拿来讨论。在预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经常发生分歧,经常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都得到提高。这里,教师要特别注意设计好预习的题目,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看教师钻研教材的功夫了。学生一旦养成预习的习惯,自学的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高,他们会懂得不同类型的课文应如何预习。 -

  2、让学生走在教学的前面。

  在教学中,老师走在前面,还是学生走在前在 ,两者有着质的区别。如,一篇文章的教学,老师查字典、找资料,与学生查字典,找资料,大有区别。有的同学经常问老师某字的读音,他们等待老师的告诉,而我常不告诉。因为告诉他至少会养成他们不查字典的习惯,甚至养成等待告诉的习惯。因此,课堂上,作家背景,可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只作强调和补充;课文让学生先读,老师带领同学纠错,然后再作范读;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可让学生先口头翻译,然后纠错,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同学们都认为满意为止,一堂课上完,可试着让学生来总结,老师在一旁听,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要点,然后老师再作补充纠正。让学生走在教学实践的前面,不仅使同学们获得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锻炼机会,而且使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情况高频率地反馈给老师,老师获得了丰富的信息,随时调整组织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使教学活动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的“互动”。

  3、让教与学融合到一起

  让教与学融合到一起,就是让老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让老师参与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学问,而且使老师站在学生的位置,站在未知者和求知者的位置去思考教学、设计教学。这样老师才能选择准角度,把握住难易,掌握好分寸。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很丰富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让学生帮助老师作教学前的准备,查资料、制作教具等。教学前或教学后,可经常围绕“假如是我,我会怎么教”的话题作交流讨论,让学生随时写“给老师的教学建议”。这些交流、讨论和建议是来自实践的活生生的教学法,甚至是书上未曾写进去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适当的时候,安排学生上走上讲台,老师坐在学生座位上,进行教学,打破老师总是在讲台上讲,学生总是在台下听的陈规。当然老师的听又不同于学生的听,只是换了一个视角,去观察、体验、探索指导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是一个博学者,而且是一个垂范者、履践者、学习者。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是例子。我套用这句话说,老师也应是例子——是学生做学问和做人的例子。

  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课堂上教师要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动者,教师当好课本与学生的中介,引导好学生去学习,去获取知识。语文课堂教学尤其应该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课堂上多一点时间,让学生思考。

  如何学好语文课?新课标认为学生主动学习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索、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去“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例如《凡卡》一课,在教学最后一自然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补充课文结尾,这就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不同的侧面去思考,拓展思维空间。

  第二、课堂上多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

  正如歌德所说:“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要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提问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提问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和阅读技巧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抓住每一节课的重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有思维价值和思维容量的问题。如抓住重点词设问,启发学生去分析、思考,定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又如抓重点句设问,让学生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得深入钻研课文,理解文字的内涵,故而起到引导性教学的作用。另外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抓住关键,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如《小抄写员》一课,让学生想象父亲发现叙利奥帮他工作后的情景,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总之,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第三、课堂上多一些机会,让学生体验。

  新课程强调学生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去想,而且还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感受,去理解。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找出描写有关人物片段进行精读,理解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让学生来表演, 既能过足了演戏的瘾,也学到了知识。

  第四、课堂上多一些空间,让学生发展。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创奇迹的空间。课堂上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发展,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激活语文课堂可以使学生思想畅通,课堂参与积极性高涨,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应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精心设计主体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就拿阅读教学来说,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仅仅把教育文本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而新课程标准更重视了学生独立的阅读文本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自己的体验,获得认识的再创造,从而在阅读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问题。本人从这些年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

  1.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创见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宽容的心态,对文本要有自己的深入理解,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注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角度。学生的阅读既是一种以自己的个性去诠释作品的过程,又是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个性的过程。如在《陈情表》教学中,在讲到李密为奉养祖母辞官不做,肯定“孝”的同时,一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李密应弃小家,顾大家,为国效力,做出一番为国为民的大成就。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即便有学生起来提出不同意见,从人情的角度肯定其孝。针对这一新情况,我并没有武断地抛出原有的结论,而是因势利导让观点对立的人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围绕着中华传统美德“忠”、“孝”,学生们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多次引导学生进行了类似的辩论、讨论、研讨课,如臧克家诗歌《老马》中的“老马”到底是什么形象,韩东《山民》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遣与殉情的真正原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的“人生如梦”包含了什么感慨;《祝福》中的祥林嫂究竟是谁害死的等。让学生的个性在与文本的碰撞中产生火花,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

  2.与学生对话,提高理解能力

  尽管文艺鉴赏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毕竟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有时不免对文本产生一些误解或曲解。而教师参与的与学生、教材的对话回在相互交流的平台上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理解、反思。如在教《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时,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侯赢为什么自杀。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恐魏王怨恨而自杀;信陵君九死一生,侯先死以从,以死谢罪,以偿晋鄙。但这些观点有在同学们的讨论之中有理有据的被各个击破,难以成立。随后我把李贽的看法——“田光以死激荆轲而匕首发,侯生以死激朱亥而晋鄙椎”介绍给学生,学生经过思考后也予以反驳:朱亥此行任务只有一个“椎杀晋鄙”他心里是很明白的,若事不成,后果朱亥也很清楚。朱亥与晋鄙也没什么交情,所以他既不会丧失警惕也不会不忍下手。况且侯赢要自刎的一番话是对公子说的,朱亥知不知情还在两说。我灵机一动说,把这句话改为“侯生以死激信陵痛下决心”怎么样呢?学生这才点头称是。我又拿《赤壁之战》中孙权抗曹之议已决后,周瑜又见孙权分析操之兵力再坚定孙权抗曹之心为佐证来说明侯赢的良苦用心,同学们对这一问题在交流之中有了共识,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了理解能力。

  3.积累语言,读练结合

  在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的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及时写下自己在读书时的感悟、心得,做好读书笔记在读练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其思想,完善其人格。在诗歌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对一些诗歌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形诸于文,写诗歌鉴赏。如在讲《我愿意是一条急流》时,我把裴多斐的《自由与爱情》介绍给他们,让他们结合诗歌来谈裴多斐的爱情观,学生写出了裴多斐对爱情的忠贞,他崇高的奉献精神与为自由献身革命的精神,在思想上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陶冶了他们的思想情操。在小说教学中,欣赏小说精彩的人物对话,巧妙的篇章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联系实际做一些改写、续写、评论,训练其想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对《陈奂生上城》的续写,学生根据对当代农民的了解,写出了陈奂生转变为新一代农民的历程,塑造了新的形象。对古典小说中大家所熟知的人物的评论也能各抒己见,自备一说,象《林黛玉进贾府》中对宝玉痴狂的理解,《失街亭》中对诸葛亮用人的见解,都联系现实写出了质量很高的杂文。另外我还多次组织了诗歌朗诵会,又把一些对话体的文言文如《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见梁襄王》等和一些剧本象《雷雨》、《茶馆》、《三块钱国币》让学生分角色饰演,培养了学生听、说、读、诵记各方面的能力。学生的辛勤劳动也酿出了丰硕成果,至今已有二十四篇文章见于各地市的报刊、作文杂志上。在阅读教学中,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注重课内外的结合,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着创造的快乐,并不断的完善自我,今后将在让学生自主阅读发展个性、积极创造的路上继续探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更多的养分。

  总之,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前安排,采取恰当的手段,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师生愉快合作,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重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从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所谓“合作”,这里指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生生、学生与家长的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此氛围中,不断培养合作意识、合作态度、合作情感,不断推动学生合作行为,逐步使学生具有合作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要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从中隐藏着许多新异的思维,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可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交流,使其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同步开发,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吸取知识、认识世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并被广泛运用。然而,在广泛运用的同时,又不免会出现“一窝蜂”和“优等生处处占先,后进生时时靠边站”的不良现象。

3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