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

初中古代散文教学范文3篇

时间: 如英2 语文学习方法

  古诗文,对现代中学生来说,似乎是“天书”,许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对文言文望而生畏,教师苦口婆心,耗神耗力;学生愁眉苦脸,怨声载道:教学结果可概括为“高耗低效”、“少慢差费”。 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初中古代散文教学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初中古代散文教学范文一

  一、古代散文的概念及教学意义

  我国古代,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一律称之为散文。

  古代散文传承了丰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阅读古代散文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为社会文化提供可借鉴的东西,同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

  二、全面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 有三处三句话 ) :

  1.“总目标”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2.“阶段目标之第四学段 ( 7 ~ 9 年级 )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3.“实施建议之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三句,看似简约 ( 注意我没有用简单这个词 ) 、浅易,实则精确精要,它是我们制订文言文教学策略的依据,需要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

  下面就几处表述,谈谈我的理解:

  1.“浅易文言文”

  “浅易”本身就属于经验性的模糊判断。一般地说指思想不太深奥、凭借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水平能够理解;表达方法合乎常规、语言文字不生僻;阅读难度不大的文章。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现行教材中所选文言文几乎涉及由先秦至明清各个时期之优秀散文这些优秀作品,全面地反映着汉语言规律的发展与承传 ( 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 ,这种浅易要辩证地看。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何为文章的基本内容?

  我想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思路、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所持论据、事物的基本特征或基本原理。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初中三年教学学习最终预期的能力目标既最终的学业水平,但在三年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予以许多指导和训练。如,有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未必能做到真正理解。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

  吾妻之美我者

  美

  美 m ě i ,会意。金文字形 , 从羊 , 从大 , 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 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本义 : 味美。

  < 形 > 形貌好看, 漂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 动 > 认为…美:吾妻之美我者 , 私我也。“认为…美 ”,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 _____

  吾妾美我者

  客美我者

  就很难说是“认为…美 ”,因为“认为”是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妾的畏,客的有求导致的“美我”,很可能是口不应心,用工具书恰恰难以得出正确的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形成能力。

  3. “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两个“考察”并举,不能只关注“记诵”的落实,而忽略“理解”的训练。

  “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等于在阅读教学中回避必要的特殊语言现象的分析。 ( 简而言之,“不考”不等于“不教”) 尽量回避语法理论、术语的讲解,不等于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文言语句的翻译。如“一狼犬坐于前”,我们不必大讲特讲名词状语,但还是应该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犬”的特殊用法,从而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再如 : 作为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在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有数十处,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不片面 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如果不知道互文 ,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就无法正确理解 , 虽然对这句话大多数教材有整句的翻译 , 但是 , 这一类的现象如果不讲 , 学生就不能举一反三 , 真正掌握 , 也很难形成课标要求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教学目标 .

  讲到这里有的老师可以能会问 : 古汉语知识要不要讲?看过刘德水写过的一篇文章 , 针对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表述的“当然是可以讲。知识这个东西决不是坏东西。关键是什么时候讲,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我的私见,知识应该在学生阅读理解出现障碍时,作为解决问题、跨越障碍的工具,这个时候可以介绍。或者在多次遇到同一种情况,学生已经熟知一种语言现象时,可以做一点简单介绍。也只不过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其视野,使只了解一点古汉语研究的成果(其实这些所谓成果,大多在学术界还有争议)而已。决不要把这知识的理解当作学习的目的。”

  三、文言文教学策略之我见

  古代的语言文字是我们继承以至发扬光大古文明的一个通道,文言文扮演着传承文明的重要角色。作为一种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必然与教育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古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书,如《孝经》“四书”“五经”,古文则以散文诗赋为主,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主张熟读、精思、博览,教学方法有自学及教师传授式的,三千多年的文言文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形成了一种文言文教学的习惯,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对此,我认为既要继承,但又不能盲目效法、不加甄别。

  (一)引发兴趣,确立信心。

  据06年3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节目报道,台湾本土诗人余光中先生针对当时台湾部分青少年语文水平渐趋低下、作文交白卷的状况,提出要增加文言文的教学的建议,而台湾教育部长则不以为然。就是这位部长,在给已故 沈谦 教授的挽联中,竟有两大笑话:将“音容宛在”写成“音容苑在”;将“沈公千古”写成“沈府谦千古”。台湾众多语文教师在对教育部长失望的同时,发起了抢救国文运动。

  这则消息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能使一发即逝的语言“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文言文作为古代书面语言,记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当代青少年,只有既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拥有现代科技知识,才能担当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重任。但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认真去学。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且乐此不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法的灵活多变上下功夫。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吸引学生,必须有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诗歌式等。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文言文,更要重视导语的设计。

  例如,讲《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

  在宋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他很疲倦,很无辜,出汴梁、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势利的官员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可是人生的坎坷不但没有压垮他,却使他写出了千古美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记承天寺夜游》。

  当时的课堂效果我还记得,学生的表情中有对苏东坡的敬佩,又有急于了解课文的期待,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自然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言简意赅、涵义隽永的导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就是要给学生树立信心。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想清楚一个问题:“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二)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略

  1. 朗读——“自读通大意—诵读理文脉—悟读重积累”

  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加深对句意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同时也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2. 翻译——明内容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汇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的初译“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此外,还应注意,要把译句放到原文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既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探究

  (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 准确理解文章主旨

  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会翻译,重要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学生只要一联想课堂导语和书下注释的时代背景就明白了:“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讨论到这里,对于本文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必须强调的是,文言文教学,千教万教,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在文化上、思想上有所获益。我们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是承载着一定思想含量的作品,是要告诉后人很多道理的。初中生尽管还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也能在其中读出自己的结论,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读文言文,要读出历史经验、人生智慧,这才是最高境界!

  ( 2 )整体把握下的局部细研

  整体把握,局部精研,文言文教学应该进入到领悟文意、品味细节的层面。

  教材所选文言文大都篇幅短小,便于课堂班级授课制下的阅读训练。

  教材所选文章均为古人精心写就,其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方方面面,精益求精。立意的把握离不开文章结构的研究,也离不开关键词句的准确理解,这些文章便于教师对学生实施词意、句意、文意——“三意”一体的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理,文章的起承转合、详略安排、前后呼应等,这也和我后面要讲的写作有一定的联系。任何一篇好文章,都必然在“文理”方面表现为极其的合理性,即既恰到好处,又有独具特色的起承转合、详略安排、前后呼应等。

  事理,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现象、人物特点、人物关系或事物特点、原理等。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必然会合乎逻辑地展示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现象、人物特点、人物关系或事物特点、原理等,认识文章里这种极精致的逻辑性,是读懂文章的关键,自然也就是阅读指导的关键。

  从文理、事理两个维度实施阅读指导,既可以兼顾词语、文句的落实,又可以落实整体阅读的指导。

  如前面谈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我”的“美”,若孤立地从一词一句看,“以……为美”,似乎也能讲通,但若从事理的角度看,“有求于我”显然是“客之美我”的原因。再从文章后面的“臣之蔽矣”的原因看,当然是因为邹忌之妻之妾之客的“美我”,即,没有说出事实的真象。事理与文理的相互参照,使看似一个词语的理解过程,扩展为文章整体的深入理解。

  又如《小石潭记》,第一段中“隔”“伐”“取”等词语,若独立地进行词语教学,恐怕就会一带而过,但若从事理、文理的角度去深入理解,则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从“隔”“伐”“取”等动作看,小石潭是不为世人所知,再者,作者何以面对这美好小石潭而产生不可“久居”的感受?不正是因为美好而不为人所知小石潭与自己的政治遭遇非常相似,所谓“触景生情”使然。

  ( 3 )从文言文中学习构思和表达技巧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导致文言文与作文脱节。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层次混乱、情景脱节、描写匮乏是中学生游记的通病,而《小石潭记》是游记中的佳品,是写游记的绝好范例。

  从构思看,它有两大优点。其一,以游踪和视线为序,线索明晰。作者先从来路写起,先听到水声,后看到潭水,再看到潭的全貌和周围的景色,接着写潭中的鱼,再把视线荡开,写溪流。这样按照游踪的顺序,由远而近,又顺着视线,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其二,因景触情,情景交融。刚听到如佩环鸣的水声时,“心乐之”;坐潭上时,因“其景过清”,加上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长期被贬,顿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寞感伤之情跃然纸上。这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佳境。

  从表达技巧看,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写景上。其一,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写潭水的清澈,先正面描写“水尤清冽”;再写阳光、鱼影,“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透潭底,鱼影清晰地印在潭底的石头上,足见潭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这种写法,有概括,有具体,形象生动。其二,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青树翠蔓”是静景;“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枝条的动态。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将鱼的动态与静态结合,颇有情趣。其三,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水声“如鸣佩环”,溪岸“斗折蛇行”,“岸势犬牙差互”,运用比喻,写出水声的清脆悦耳,溪岸的曲折悠长,岸势的参差不齐;鱼“似与游者相乐”,运用拟人,道出鱼的多情,也是将人的喜悦之情移植在鱼的身上。若能借鉴这些描写的方法,举一反三,写景就会少些呆板、多些灵气。

  4. 积累

  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的积累,并善于在阅读中熟练地运用。

  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般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自己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自己一篇一篇地学,等到过了一年半载,就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义就是要积累。

  积累离不开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不能打折扣,因为这些是对每一位初中生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学生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

  积累要有目的、有重点。重点即是实词、虚词、句式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涉及到的,在这里就不赘谈了。

  (三)关于文言文复习策略

  文言文的复习,一般有两种形式,或按专项,或按篇章。前者表现为线状结构,由词语梳理到语句翻译,由文学(文化)常识到文意把握。这种复习方式线条清楚,但头绪繁多 , 战线过长,且过于强调识记,难以使学生真正融会贯通。后者表现为块状结构,虽然有利于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和课文形成巩固性的理解,但复习起来,学生往往因似曾相识而缺乏学习热情,加之这种复习又往往是选段加习题,以考带练,以练带讲,很容易缺乏针对性,最终效果往往不佳。

  如何在复习过程中加强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运筹帷幄,删繁就简,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在“知新”的基础上实现更完整更深入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文言文的复习宜采用按篇章推进,条块结合的方式,以词义、句意、文意三位一体的思路实施指导。

  1. 例析文言文复习策略

  现以一节文言文复习课为例加以阐述。

  【复习理念】

  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铺设了一条路,让他们穿越时空,与古圣先贤直接对话,去思考、去汲取,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看来,文言文的复习,既要考虑考试,更要考虑学生日后学习发展的需要。

  “词义、句意、文意三位一体”的落实,就是指教师复习指导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梳理词义的同时,兼顾句意的准确理解;在理解文言句子时,兼顾文章内容乃至文章主旨的把握:文章内容在复习过程中始终统帅着词句的理解,而词句的理解又支撑着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整个复习过程,追求的不是词句知识的简单罗列,不是一篇一章的机械重复,而是通过螺旋式上升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确立以“理”解文,深入思考,掌握阅读规律的自觉意识。

  初中古代散文教学范文二

  [摘要]:古代散文文辞典雅精美,内容意蕴深刻隽永,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讲读课”代替了“诵读课”。为了改变初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构建高效课堂,本文以“诵读”为契机,或朗读、或赏读、或品读,或说读,引导学生养成诵读习惯,培养良好语感,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让课堂活色生香,让学生在阅读古代散文中享受到充分的乐趣。

  [关键词]:古代散文;诵读能力;高效课堂

  古代散文集叙事、写景、抒情、言志于一体,是古代作家依照他对自己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认识感知而创作出来的。它传承了丰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阅读古代散文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如何引导学生吟诵赏析这些文质兼美古代散文,构建课堂教学的优化和高效是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就以《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教学设计为例,谈一谈在构建古代散文教学高效课堂中的一些摸索和体会。

  一、背景与设计意图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有84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本文语言凝练且极富表现力,内容意蕴深刻隽永,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也是诵读教学的典范。

  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古代散文的教学就是诵读的教学。只有通过大量的诵读练习,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言的语言、节奏、韵律、格调,提高文言语感,进而体会散文所创造的意境,加深对句意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了阅读、赏读、品析的能力,从中得到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同时也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在这里“诵读”不是单纯机械地指读,它要更具有指导性、理解性、赏析性、感悟性、艺术性。它能将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会读、乐读;能使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写文章时的心情心境、思想感情;它更要能将学生带出文本,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更现实的角度来考虑文章内容,评价文章思想,得到新的感悟。诵读教学体现《语文课程标准(2012修订版)》“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的理念与要求。

  本课的设计就以“诵读”为契机,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不断创新“读”的方式,“朗读--赏读--品读--说读”,让多姿多彩的“读”贯穿课堂始末。搭建一个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老师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一改传统古文课堂教学“呈现----接受”的模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空灵澄澈的月色美,体会清幽宁静的意境美,揣摩新奇巧妙的手法美、学习豁达乐观的思想美。学生在“读”中发展思维,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方法与过程

  1、小步轻迈,细朗读。

  “朗读”是学生认知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细腻,过程生动,形式活泼的。《记承天寺夜游》骈散相兼,层次分明,情感起伏变化,笔者设计了“字正腔圆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层次分明地读,”“韵味十足地读”四个富有梯度的朗读,让学生在小步轻迈、循序渐进的朗读中读准字音、读出抑扬与轻重、读出记叙写景抒情的层次、读出闲适欣喜又豁达的情感,促成学生诵读能力培养和文言语感的提高。

  2、想象描绘,助赏读。

  古代散文是文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载体和平台,其间不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新奇巧妙的手法运用,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苦口婆心,深挖细讲,枯燥乏味,学生死记硬背,不知所云,不解其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笔者尝试借助想象联想,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在轻吟中走进文本,走进景物中来,细赏慢品,想象描绘,感悟丰美的意蕴,精美的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名句,景美境美手法美。笔者引导学生凝神想象一吟一赏感物境,此句写了哪些景物(月色和竹柏,重点是月色);二吟二赏会情境,景物是什么样,找出描写景物的形容词(澄澈透明,皎洁,交错纵横,摇曳多姿);三吟三赏揣意境,此句的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让你有何感受(月色的澄澈烘托了夜的清幽明净,竹柏影的摇曳多姿营造了亦真亦幻的境界);四吟四赏寻手法,作者运用哪些手法营造了景美境美(比喻的修辞,正侧面的描写烘托和虚实手法的结合)。正是在这样的吟诵赏析、想象描绘的赏读中,学生感受了文本的景美、境美、手法美,培养了阅读力、分析力、想象力、鉴赏力、表达力。

  3、含英咀华,深品读。

  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精髓,它贯彻文本始末,蕴藏在字里行间。探幽发微,含英咀华就是指导我们对文章的细小的情节、遣词造句、语气表达等进行思考,挖掘它们与情感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面对澄澈透明的月色,苏轼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感慨,这感慨中传达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笔者指导学生从语速、语调、语气、重音等方面品读作者心境情感。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做了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内心是苦闷的,心情是悲凉、无奈的,这也就定下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我们在诵读时语速、语调该怎样处理,重音突出在哪些关键字词上?(语速应慢,语调要低沉。重读“闲人”“者耳”,读出悲凉的语气。)

  “请你仿照教师的品读,与作者角色置换,也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吧,看看你有没有新的感悟?”

  含英咀华“于细微处见精神”,调动学生探究文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品味鉴赏能力。角色置换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了趣味性,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教师示例,教会学生细腻阅读、品味欣赏、简洁概括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人以渔”。

  4、七嘴八舌,畅说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言文教学,千教万教,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在文学上、思想上有所感悟有所获益。中学课本中的古代散文,大多是承载着一定思想含量的作品,是要告诉后人很多道理的。初中生尽管还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也能在其中读出自己的结论,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读文言文,要读出人生智慧,这才是最高境界!为此笔者设计了“面对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的说读环节,让学生走出文本,站在更高、更现实的角度与作者对话,与时代对话,与自己的阅读经验对话,使学生拓宽视野,升华思想,深化感悟,陶冶情操,并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效果

  本节课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积累一些文言词句,培养诵读能力”;“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及丰富情感,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感受并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贯穿课堂的多种形式的诵读教学,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联想,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感悟。教师善于指导朗读、赏读、品读的技巧与方法,让学生与作者心灵碰撞,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凸显古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与高效。

  “想象描绘助赏读”环节,想象联想的借助,恰当的赏读指导,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的放矢,一改以往只品修辞,模糊感知,笼统概括的学习习惯,学会和掌握了由物象及情境到意境的这一循序渐进的赏析方法与能力,使文本阅读有了一定的深度、广度,达到浅文深教的效果。

  “含英咀华深品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诵读一些言简义丰的关键词和语气词,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角色,用作者的思维来看所处的环境,深入理解感受作者的情感,并尝试用作者的语言、语气来表达些微复杂的情愫,培养了学生品味鉴赏能力。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广,实现生本与文本的融合,课堂气氛到达高潮。

  生1:作者虽然被贬官但他生活清闲,再加上他有闲情雅致,所以朗月入户时,内心却是很“欣然”,“相与步于中庭”时是悠闲惬意的。语速慢,语调要舒缓,重读“闲人”“月”,读出欣喜、闲适的语气。(欣喜悠闲地读)

  生2:作者志向远大却身居闲职,不想做闲人,又不得不做一个闲人,内心悲凉,无奈。(悲凉,无奈地读)

  生3:作者担任闲职但并未因此而消沉,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景物描写,色调明朗,可见他心胸豁达乐观,不汲汲于名利,善于自我排遣。我也会重读“闲人”“者耳”,但语调是低沉洒脱的。(乐观洒脱地读)

  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作家作者,这只是带着学生进入文本,只是实现了一半的教学目的,我们最终目的是要教学生走出文本,站在社会现实角度思索作者的作为,思索作者的情感,思索作者所阐发的道理,以此来指导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的认知、对人生的认知。“七嘴八舌畅说读”环节,学生感悟颇深。

  生1:你虽然被贬,无机会尽心为朝廷尽忠,但是你的爱国心终究不变,那颗忠心既然无法在朝廷中燃烧,那么就用你的诗,你的词以及你的那颗心去陶冶人们吧!

  生2: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苏轼老前辈你不为被贬而忧愁,保持乐观心态,总有一天会得到重用,“骥遇伯乐”为朝廷出力的,“金子无论放在哪里总会发光的”。

  生3: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消极的等待、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正如古人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这些就是笔者在构建古代散文高效课堂中的一些摸索与探究。古代散文教学是新课标的体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组织者、领导者、引导者和评价者的身份,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发挥其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实现学习之乐、合作之乐、探究之乐和成功之乐,让学习主体在自我的思考中增强了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2修订版)百度文库。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3、《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文言诗文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古代散文教学范文三

  我担任初中语文多年,对于初中古代散文的教学,虽然认真探究,努力学习,但是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关于怎样复习更是渺茫,同事之间经常在一起探讨,一些在教学上的问题,可是未能形成完整有效的知识体系,近来通过国培活动,初中古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的讲解,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终于是困扰多年的诸多问题得以解决。

  首先“教学策略”就是一个泛化概念。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我认为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其次可以在明白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相关的知识背景,比如在讲解诸葛亮的《出师表》,可以通过书籍或者网络了解写作背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然后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更可以感受诸葛亮,为兴复汉室良苦用心。古代散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折射出古代文人墨客治国齐身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以及小桥流水的浪漫情怀,当代好多文豪都对古代散文情有独钟,从中汲取知识的精髓。从而是古散文得以代代流传。

  今天通过国培,掌握了古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我将利用这一策略让学生吸收古散文中蕴藏着丰富的营养,并且不断探究散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2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