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

备战高考二语文散文

时间: 如英2 语文学习方法

  备战高考二语文散文一

  近年来,记叙性散文以其优美舒缓的文笔受到许多高考考生与阅卷教师的垂青。一份就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该省考生选择记叙性散文的占全省人数的27%,而平均成绩为43.1分,这要比选择其他文体得分率高了许多(如该省选择“传统”议论文的同学占全省人数的28%,但他们的平均成绩仅为38.6分)。那么,如果选择了这类文体,在创作上又需要考生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感情炽烈,取材生活

  江苏省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先生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光,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都是喝不出什么滋味的。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用写作的术语来说,就是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教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对这句话的理解,针对记叙性散文所表现的感情而言,就是要求文章的感情炽烈而不流于平淡,外显而不失于内敛。换言之,要抓住语文教师对文字相对敏感,情感相对丰富这根软肋,写“含情量”高的文字,但同时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情”是真情而非矫情,是动情而非煽情。这就需要考生学会用心去体味、观察生活,注重情感积淀,挖掘生活中的动人细节,“锁定”生活中的感人故事。例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青春从四十岁开始》写的是原本古板的“老妈”居然转变为爱散步、唱新歌的“年轻人”,生活琐事中迸发出人性的火花,写得情趣盎然,意味无穷。

  一般地讲,记叙性散文的取材有三类:一类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在尘封的历史深处追寻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捕捉那些旷古文明的碎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作新声,发掘其崭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如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照海倚天》,作为一篇人物评传,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上来的是曾国藩这个湮没于史海中的旷世奇才,并用深沉的思考、燃烧的激情、飞扬的文思、洋溢的语言重新对曾国藩进行的审视与观照,公允而不失新意。第二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极能够触动人灵魂内核的动人故事,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动人心魄,震山撼海;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有的促人警醒,幡然醒悟。如2005年福建满分作文《八·十八·二十八》作者以人生三个阶段的代表性年龄拟题并构成全文线索,描述了一个孩子由“人生阅历浅”到“世故圆滑”的嬗变过程,人物原型来自于生活,发人警醒。第三类取材则是文山探宝,书海寻珍,于古今中外的名著抑或民间故事之中寻找创作源泉,释放才情,张扬文采。或从中采撷一段动人故事;或干脆对书中人物直接点评;或故事新编,花样翻新……不一而足。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夸父追日》,取材于古典神话,使得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丰满起来,着重刻画夸父的内心波澜,凸现他一往无前、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历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考记叙性散文取材有三忌:一忌漫无边际的科学幻想;二忌缠绵悱恻的浪漫言情;三忌天马行空的武林传奇。这些生活离我们较远,一般不易在考场出彩。

  总之,在考场上追求的是文化品位而非浪漫情调,是原创“包装”而非胡编乱造,是强烈炽热而非平淡自然,是具体可感而非宽泛散乱。

  -情节跌宕,详略得当

  “文似看山不喜平”,出于高考作文的特殊性,就更要求故事情节要做到跌宕腾挪、摇曳多姿,力避冲淡平实,学会用情节拽动阅卷教师的眼球,引起强烈的感官效果。作品一波三折一般而言应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文章前半部分要巧设伏笔,做到疑窦丛生引人入胜;二是文章结尾力求打造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或余音绕梁,遐思无限;或反抽一鞭,奇崛警策;或化情为景,含蓄蕴藉。2005年湖北满分作文《一双童鞋》,写的是一位老婆婆为快过生日的孙子买了一双心爱的童鞋,不想其中一只被一个乘客撞出了飞驰的火车窗外,文章的结尾写道老婆婆将另一只也扔出了车窗,全车厢的人一片哗然,而老婆婆的一席话却引人深思:“哈哈,我剩下这单独的一只也没用,爽性把那只也扔了,没准别人会捡到,配成一对就好了。”开头悬念迭起,结尾却让人幡然醒悟:我们应抛弃锱铢必较的烦恼与痛苦,我们心中的天空会变得无比辽阔,纵然是物质上一贫如洗,但在精神上我们却可以富比王侯。这样深化了主旨,将文义推向了极致,使文章弥漫着一股迷人的哲理芬芳。

  另外还要注意文章详略的处理,当考生酝酿好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之后,往往都是想着赶快将这个故事“一股脑儿”地讲下去,却忽视了文章的详略处理问题,使得故事拖泥带水,中心不明了。其实一篇记叙性散文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作者能否做到疏密得当。《一双童鞋》中老婆婆出场时作者对她的“苍老而又潦倒”的形象着力描写:“右手一柄油漆早已剥落的拐杖,左手也是一只篮子,有点褴褛的衣衫也是紧紧地贴在她早已湿透的身上……”同时又就她对自己为孙子买的那双童鞋的喜爱之情极尽渲染,但其他内容则一笔带过,只是点到为止,其实这正是为了与文章结尾老婆婆失去童鞋后却能做到既能自己超然解脱,又能宽慰尴尬的乘客、成全捡拾新鞋的路人的行为张本的,使得文章前后照应,滴水不漏。

  -注重细节,“目击”现场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不能没有动人的细节,一味地平铺直叙不能具备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艺术张力,这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最难忘的往往是一些触动人心扉的生活小节而非那些惊天动地的壮举一样,因此在作文中有意识地打造一两处精美的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写的是“降生在贫困的家庭”的“我”在高考前提出想吃西瓜这样的“无理的要求”,不想母亲满足了这一要求,但吃西瓜时她却以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为由,让“我”“吃光了所有的西瓜”,但“我”饭后到灶房时才发现母亲居然在啃瓜皮!文章最后用特写镜头的形式锁定了这样一个感人的画面:“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这一细节读后让人因之动容,为之鼻酸。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记叙性散文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选材要典型且富有生活气息,但又不能照抄生活,要有丰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尤其是写一些历史故事,要有“目击”现场的能力,学会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甚至可以选择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的方式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如2002年满分作文《昭君的选择》,小作者大胆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再现了昭君在和亲前后的动作行为以及心理流程,尤其是有一段描写她解救飞蛾脱离火海的细节,既鲜活可感又寓意深刻让人击节: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她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她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

  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她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自己的天地。

  二是要准确地捕捉事物的细部特征,同时要学会力求用简约生动的笔触去勾勒、描摹,给读者留下鲜明突出的印象。描写分两种:一类是白描,一类是细描。白描是一种简洁朴素、不加渲染的描写方法,而细描则要求笔法工整,描绘细腻。如果说白描相当于中国画中的写意,那么细描更像是中国画中的工笔,但对于高考作文800字的篇幅来讲不论运用哪一类,都应尽量简洁、干净,一般不会是浓墨重彩,关键在于抓住细节的精神。如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爱在心口难开》:父亲节这天,自己在朋友的鼓励下为性情暴躁、经常打骂自己的父亲送了“一瓶二锅头和一盒包装精美的皮带”,父子俩对饮微醺,儿子一句“爸爸,我……我……我爱你……”打破了两代人的隔膜,沟通了心灵,化解了情感障碍,此时,内敛的父亲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这一个精彩的细节寥寥数笔却将父亲的难以言表的激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叙议结合,景物穿插

  记叙、描写固然是记叙性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但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性是在记叙、描写之中巧妙地贯穿议论与抒情,优秀的记叙性散文常常呈现给大家的是叙议有机结合的“链环结构”。请看2005年四川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中的一段文字: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熔铸激发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涟漪,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由衷赞美,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闪光的人格。

  另外,创作记叙性散文还应注重景物的巧妙穿插。诚然,不是说所有的优秀记叙性散文都一定要有景物描写,但我们也应看到,景物描写运用得当会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故事氛围,表现人物性格,升华文章主题等方方面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那些具有较强语言驾驭能力的考生往往都善于将景物描写与故事情节发展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所构建的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这里特别提出两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是运用“泛灵”的手法,即根据文章的需要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生命化,使之富有情感性、人情味。二是将景物描写贯穿于整个文章的始末,并且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巧妙设计景物的特点,甚至让景物描写起到暗示情节变化、揭示文章意蕴的作用,使文章变得深沉蕴藉富有张力。如2002年满分作文《九月的海》,文章写的是“我”在高考中考出了640分的高成绩,这也就意味着可以轻松进入名牌高校,然而自己此时想到“西北需要我”,于是想要报考西北林业大学,这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但最终自己战胜了外界的压力决定将青春奉献给西北。故事以景物描写开头:“七月的海,平静的表面上铺满了炫目的光,看得久了,竟有微微的头痛。海风一如既往地拂过他的脸庞,柔和而不失力度。”这样写意在暗示自己在选择名牌大学与林业大学之间心灵的碰撞、内心的波澜。等到“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农林院校时文章又一次提到大海:“西北需要我,他倏地站起身来,西北需要我!大海温柔地卷起波浪,在他脚下的岩石上慢慢地散开……”这无疑是又在暗示“我”在做出“心灵的选择”之后内心的平静与安详。文章的结尾描述了“我”在接到了西北林业大学的通知书时,再次写到了大海:“九月的海,微风带着他熟悉的腥气拂过脸庞,他的手中紧紧握着西北林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九月的海,含笑,用无限的柔情与祝福送他踏上征程。”这里便是运用“泛灵”的手法,既赋予大海以人性化特点,同时也体现出“我”为自己的选择自豪与骄傲的激动心情。这样,景物描写贯穿全篇,不但渲染了气氛,而且还准确地暗示了“我”的心理流程,彰显了文章“心灵的选择”这一主题,折射出一种理性美与崇高美。

  备战高考二语文散文二

  感情炽烈,取材生活

  江苏省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先生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光,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都是喝不出什么滋味的。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用写作的术语来说,就是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教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对这句话的理解,针对记叙性散文所表现的感情而言,就是要求教学设计>文章的感情炽烈而不流于平淡,外显而不失于内敛。换言之,要抓住语文教师对文字相对敏感,情感相对丰富这根软肋,写“含情量”高的文字,但同时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情”是真情而非矫情,是动情而非煽情。这就需要考生学会用心去体味、观察生活,注重情感积淀,挖掘生活中的动人细节,“锁定”生活中的感人故事。例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青春从四十岁开始》写的是原本古板的“老妈”居然转变为爱散步、唱新歌的“年轻人”,生活琐事中迸发出人性的火花,写得情趣盎然,意味无穷。

  一般地讲,记叙性散文的取材有三类:一类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在尘封的历史深处追寻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捕捉那些旷古文明的碎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作新声,发掘其崭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如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照海倚天》,作为一篇人物评传,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上来的是曾国藩这个湮没于史海中的旷世奇才,并用深沉的思考、燃烧的激情、飞扬的文思、洋溢的语言重新对曾国藩进行的审视与观照,公允而不失新意。第二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极能够触动人灵魂内核的动人故事,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动人心魄,震山撼海;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有的促人警醒,幡然醒悟。如2005年福建满分作文《八·十八·二十八》作者以人生三个阶段的代表性年龄拟题并构成全文线索,描述了一个孩子由“人生阅历浅”到“世故圆滑”的嬗变过程,人物原型来自于生活,发人警醒。第三类取材则是文山探宝,书海寻珍,于古今中外的名著抑或民间故事之中寻找创作源泉,释放才情,张扬文采。或从中采撷一段动人故事;或干脆对书中人物直接点评;或故事新编,花样翻新……不一而足。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夸父追日》,取材于古典神话,使得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丰满起来,着重刻画夸父的内心波澜,凸现他一往无前、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历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考记叙性散文取材有三忌:一忌漫无边际的科学幻想;二忌缠绵悱恻的浪漫言情;三忌天马行空的武林传奇。这些生活离我们较远,一般不易在考场出彩。

  总之,在考场上追求的是文化品位而非浪漫情调,是原创“包装”而非胡编乱造,是强烈炽热而非平淡自然,是具体可感而非宽泛散乱。

  情节跌宕,详略得当

  “文似看山不喜平”,出于高考作文的特殊性,就更要求故事情节要做到跌宕腾挪、摇曳多姿,力避冲淡平实,学会用情节拽动阅卷教师的眼球,引起强烈的感官效果。作品一波三折一般而言应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教学设计>文章前半部分要巧设伏笔,做到疑窦丛生引人入胜;二是教学设计>文章结尾力求打造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或余音绕梁,遐思无限;或反抽一鞭,奇崛警策;或化情为景,含蓄蕴藉。2005年湖北满分作文《一双童鞋》,写的是一位老婆婆为快过生日的孙子买了一双心爱的童鞋,不想其中一只被一个乘客撞出了飞驰的火车窗外,教学设计>文章的结尾写道老婆婆将另一只也扔出了车窗,全车厢的人一片哗然,而老婆婆的一席话却引人深思:“哈哈,我剩下这单独的一只也没用,爽性把那只也扔了,没准别人会捡到,配成一对就好了。”开头悬念迭起,结尾却让人幡然醒悟:我们应抛弃锱铢必较的烦恼与痛苦,我们心中的天空会变得无比辽阔,纵然是物质上一贫如洗,但在精神上我们却可以富比王侯。这样深化了主旨,将文义推向了极致,使教学设计>文章弥漫着一股迷人的哲理芬芳。

  另外还要注意教学设计>文章详略的处理,当考生酝酿好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之后,往往都是想着赶快将这个故事“一股脑儿”地讲下去,却忽视了教学设计>文章的详略处理问题,使得故事拖泥带水,中心不明了。其实一篇记叙性散文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作者能否做到疏密得当。《一双童鞋》中老婆婆出场时作者对她的“苍老而又潦倒”的形象着力描写:“右手一柄油漆早已剥落的拐杖,左手也是一只篮子,有点褴褛的衣衫也是紧紧地贴在她早已湿透的身上……”同时又就她对自己为孙子买的那双童鞋的喜爱之情极尽渲染,但其他内容则一笔带过,只是点到为止,其实这正是为了与教学设计>文章结尾老婆婆失去童鞋后却能做到既能自己超然解脱,又能宽慰尴尬的乘客、成全捡拾新鞋的路人的行为张本的,使得教学设计>文章前后照应,滴水不漏。注重细节,“目击”现场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不能没有动人的细节,一味地平铺直叙不能具备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艺术张力,这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最难忘的往往是一些触动人心扉的生活小节而非那些惊天动地的壮举一样,因此在作文中有意识地打造一两处精美的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写的是“降生在贫困的家庭”的“我”在高考前提出想吃西瓜这样的“无理的要求”,不想母亲满足了这一要求,但吃西瓜时她却以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为由,让“我”“吃光了所有的西瓜”,但“我”饭后到灶房时才发现母亲居然在啃瓜皮!教学设计>文章最后用特写镜头的形式锁定了这样一个感人的画面:“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这一细节读后让人因之动容,为之鼻酸。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记叙性散文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选材要典型且富有生活气息,但又不能照抄生活,要有丰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尤其是写一些历史故事,要有“目击”现场的能力,学会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甚至可以选择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的方式来增强教学设计>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如2002年满分作文《昭君的选择》,小作者大胆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再现了昭君在和亲前后的动作行为以及心理流程,尤其是有一段描写她解救飞蛾脱离火海的细节,既鲜活可感又寓意深刻让人击节: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她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她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

  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她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自己的天地。

  二是要准确地捕捉事物的细部特征,同时要学会力求用简约生动的笔触去勾勒、描摹,给读者留下鲜明突出的印象。描写分两种:一类是白描,一类是细描。白描是一种简洁朴素、不加渲染的描写方法,而细描则要求笔法工整,描绘细腻。如果说白描相当于中国画中的写意,那么细描更像是中国画中的工笔,但对于高考作文800字的篇幅来讲不论运用哪一类,都应尽量简洁、干净,一般不会是浓墨重彩,关键在于抓住细节的精神。如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爱在心口难开》:父亲节这天,自己在朋友的鼓励下为性情暴躁、经常打骂自己的父亲送了“一瓶二锅头和一盒包装精美的皮带”,父子俩对饮微醺,儿子一句“爸爸,我……我……我爱你……”打破了两代人的隔膜,沟通了心灵,化解了情感障碍,此时,内敛的父亲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这一个精彩的细节寥寥数笔却将父亲的难以言表的激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叙议结合,景物穿插记叙、描写固然是记叙性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但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性是在记叙、描写之中巧妙地贯穿议论与抒情,优秀的记叙性散文常常呈现给大家的是叙议有机结合的“链环结构”。请看2005年四川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中的一段文字: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熔铸激发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涟漪,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由衷赞美,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闪光的人格。

  另外,创作记叙性散文还应注重景物的巧妙穿插。诚然,不是说所有的优秀记叙性散文都一定要有景物描写,但我们也应看到,景物描写运用得当会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故事氛围,表现人物性格,升华教学设计>文章主题等方方面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那些具有较强语言驾驭能力的考生往往都善于将景物描写与故事情节发展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所构建的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这里特别提出两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是运用“泛灵”的手法,即根据教学设计>文章的需要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生命化,使之富有情感性、人情味。二是将景物描写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文章的始末,并且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巧妙教学设计>设计景物的特点,甚至让景物描写起到暗示情节变化、揭示教学设计>文章意蕴的作用,使教学设计>文章变得深沉蕴藉富有张力。如2002年满分作文《九月的海》,教学设计>文章写的是“我”在高考中考出了640分的高成绩,这也就意味着可以轻松进入名牌高校,然而自己此时想到“西北需要我”,于是想要报考西北林业大学,这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但最终自己战胜了外界的压力决定将青春奉献给西北。故事以景物描写开头:“七月的海,平静的表面上铺满了炫目的光,看得久了,竟有微微的头痛。海风一如既往地拂过他的脸庞,柔和而不失力度。”这样写意在暗示自己在选择名牌大学与林业大学之间心灵的碰撞、内心的波澜。等到“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农林院校时教学设计>文章又一次提到大海:“西北需要我,他倏地站起身来,西北需要我!大海温柔地卷起波浪,在他脚下的岩石上慢慢地散开……”这无疑是又在暗示“我”在做出“心灵的选择”之后内心的平静与安详。教学设计>文章的结尾描述了“我”在接到了西北林业大学的通知书时,再次写到了大海:“九月的海,微风带着他熟悉的腥气拂过脸庞,他的手中紧紧握着西北林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九月的海,含笑,用无限的柔情与祝福送他踏上征程。”这里便是运用“泛灵”的手法,既赋予大海以人性化特点,同时也体现出“我”为自己的选择自豪与骄傲的激动心情。这样,景物描写贯穿全篇,不但渲染了气氛,而且还准确地暗示了“我”的心理流程,彰显了教学设计>文章“心灵的选择”这一主题,折射出一种理性美与崇高美。

  备战高考二语文散文三

  技巧一

  拿到试卷先全面浏览

  “语文学科是高考的首场考试,时间长,题量大。”专家指出,语文考试第一个需要注意的考场技巧是“拿到卷子后,先总览全卷”。

  一看试卷有无残缺不清问题;二看诗歌大阅读的标题与作者,若没见过,则暗示题型绝对不会偏、难、怪,“这是经验,也是惯例”;三看作文命题,题型一定在训练范围之中,命题型、话题型、材料型、材料+命题型等。立意一定是在“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然”的思辨、伦理讨论范畴之中。看一眼作文命题,是为了缩小思考范围,心中有底。若有好感,便放手从头做起;若无好感,便提醒自己,控制好解题速度,留足写作时间,保作文方不失大局。

  技巧二

  做客观选择题不死抠

  客观选择题一般设置的分值为27分左右。但分别在试卷的阅读题和表达题处考生完全可以在25分钟左右完成,最多不要超过30分钟。“力争一气呵成,见难不纠缠,不死抠,宁可放弃也不停留。”答题后,不轻改,不动摇,除非有绝对把握要改正,一律以第一判断为标准。

  在一一分析后,前三题9分的科技文阅读题是开场题,可能会让个别考生突然发蒙,以致影响整个心情,要有心理预防。可带着第一题问题去精读文章,以调整思维。

  9分的社科文阅读关键是对有效信息的认真比对,不宜花费太多时间,对付它的最好办法是坚持一口气读下来,中间别翻翻停停。

  9分的文言阅读,第一题考查文言实词解析,另外两题都是阅读理解。“最常错的往往是最后一题的内容概括,解题时注意看以下几个设题思路:人物交错、地点交错、时间交错、事件交错、评价交错。”

  技巧三

  10分的翻译题得分较容易

  高考语文试题中有10分的翻译题,如果考生掌握了得分点,比较容易得分。得分点首先就是这几个重要的文言词语,往往是一词一分,一字一分;其次才是大意正确,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特点。所以要对重要的文言词语字字落实,不随意,少变通。

  另外,文言语句的特点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特点是以双音节为主,而且文言与现汉在内涵上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直译的最好方法就是先将文言的单音节词语按照语境及语法成分直接转换为相应的双音节词语,然后再将之带入原文语境再做调整即可。

  技巧四

  阅读赏析题最需理性答题

  阅读赏析指的是诗歌赏析和现代文大阅读赏析,共36分,主观性强,灵活度高,最需要理性答题。

  11分的诗歌赏析题,从以往情况来看,这个题是学生第一道最易产生主观意识的主观性试题,得满分者不多,多在4至6分。“如果消耗时间过长,反而得不偿失。”

  现代文大阅读题(选考题)

  要求在充分理解作者意图、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严格按命题人的限定答题,而绝不是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它们命题有规则,答案更有规则,“答题要入格”。“简单说,就是要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题干中几乎都有明确的答题指向甚至有答题暗示,考生要审清题干。

  另外,要让答案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改卷人操作,可以这么做:一是要有条理性,注意分点标序;二是要有简明性,老师改卷基本只看关键词,是按点给分,所以要依分布点,依问作答,明白问法决定答法,这就是答题入格。

  技巧五

  语言表达题考改句、造句

  “20分的语言表达题被称为高考实验田,往往会出现一些新颖题型。”无论如何创新,形式如何新颖,都是对“改句”与“造句”两种语言表达形式的演绎。

  “改句”主要表现为错改对(修改病句)、乱改顺(语言连贯)、此改彼(句式转换)、长改短(压缩提取)、短改长(句子扩展)、图改文(图文转换)等。“造句”主要是给例句仿造,仿句式、仿修辞,给情景微型写作,撰写常用小应用文等,生活中能体现语言作用与魅力的地方都可转为此类语言表达试题,这是告诉学生要有生活。

  “明白了这一点,只要审清题目,看清要求,联想生活,合情合境,一般问题不大。”专家还提醒考生,“造句”类题型属于微型创作,部分考生会因为没有合适的素材而打不开思路,无法顺利组织语言而消耗较多时间,建议是:莫嫌素材老旧俗,不求新颖,只求合题,得分为上,不宜多做纠缠。

  技巧六

  写作文要讲设计和布局

  “把握应试作文的本质特征是作文得高分的最基本前提。”应试作文因为有应试的特征,其好坏的标准首先是合不合题,合不合评分标准,合不合改卷人的阅卷习惯,其次才是个人的写作能力。所以不管考生的写作功底多强,都不能仅凭感觉写作,要讲设计和布局。

  作文的题目是文章中最重要的词语,紧扣题目便重点突出、主题鲜明。这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来说,是赢取考场得分的最好办法。

  另外,改卷教师的阅卷习惯一般符合以下公式:看立意+看卷面+看结构+看语言=分数,用时60秒左右。“明白了这些,可以对症作文。

2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