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

高中散文教学现状3篇

时间: 如英2 语文学习方法

  现代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你知道散文的教学现状是怎么样的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散文教学现状,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高中散文教学现状一

  【内容摘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现状,即忽视文本解读,片面强调人文性,新模式课堂气氛过“闷”或过“闹”,滥用多媒体,并对散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反思,即教学带有过多的功利性,对课标的误读,对走进新课程的茫然,课堂评价对教师的束缚。

  【关键词】 散文  现状  反思

  开头语:现当代散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代散文,是指从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这30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直至今天的散文创作。现当代散文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质朴优美的文字、浓厚的乡土人情、凝重的历史积淀、浓郁的生活气息芬芳着语文教学的原野。“语文是一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语文是多情的沃土,盛产宝物,有思想的结晶、情感的交流,文字的精妙。语文课堂应是最具有生命力、穿透力的鲜活的课堂,是最具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学生精神品位的学科。现当代散文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有美感的文学形式,它本应唤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意义的讴歌。现当代散文教学本应为阅读教学冲出一条新路,为语文教学营造一片碧海蓝天。但实际上,现在的学生对语文情有独钟的不多了,轻视母语、语文地位的下降现象已不容忽视了。“中文是母语,母语是根基,它装载与传承着数千年来的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民族睿智,与中华儿女有着不解的情结,学好母语,是责任,也是义务。”[1]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母语已日渐失宠,其地位和价值在开设的课程中实际上已下降到小四子、小五子,和外语已无法并驾齐驱。” [2]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流失了什么,语文的生动性、人文性到底漂向了何方。

  一、高中散文的教学现状

  (一)忽视文本解读

  文本是我们品读作品、提升阅读能力的教材,也是师生共同阅读的对象。按理说,文本是教学中缺一不可的工具。但事实上,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是:重视语言运用题教学,重视古诗词教学,重视科技文阅读教学,更重视作文教学,唯独没有把散文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我们的教师对散文文本有一个误区,认为散文是现代文,通俗易懂,无须教师更多的讲解。有些教师以“拓展”“迁移”为由,游离于阅读文本之外,不愿在散文教学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一节课带过一篇散文,甚至一节课带过好几篇散文,目的是节约时间去搞其他的语文教学工作。这样以来,高中散文文本对教学来说形同虚设。部分语文教师对课文文本置之不理,却去搞大量的课外文章来让学生阅读鉴赏,并认为自己是在灵活地使用教材,是在学习新课标理念,这是否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如此有美质的散文却被束之高阁,这无疑是语文教学人文底蕴的一大流失,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空缺,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如果说忽视文本是我们语文老师所不应该的,那么,对文本的解读放任自流的做法,更是我们语文老师所不可取的。“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总是渗透着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与人生经验,因此对它的解释也必然要求解释者拥有相关的生活阅历或人生经验与之呼应。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用心灵去倾听作者的叙述,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精神的对话,与文本语言展开心灵碰撞。”[3]由于学生在精神的贫富、阅历的深浅、知识面的广窄、审美能力的强弱等方面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每个人对文本的认识都不尽相同。但这种差异性不能被人为地绝对化、主观化、任意化。“文学作品的意义理解必须从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出发,不能漠视文本的自身存在”[4]在“自主”“个性”的旗帜掩护下,语文课堂很可能成为滋生偏颇甚至错误的温床。片面的自主探索和个性读写容易使学生曲解文意。教师不能听任学生任意曲解文意,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放任自流,而且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显得有增无减,并美其名为“学生个性的张扬”。作品既是人文的,又是科学的,不是学生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能为了创新,就可以凌驾于文本之上,肆意误解甚至曲解文本的本意。这样,既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助长了学生虚浮、轻率的学风,这对培养学生的严密、准确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负作用,也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片面强调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5]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不能缺一,也不能任意偏离。过去,我们只是一味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文采飞扬的语文课变成了抄写课,学生可能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掉了兴趣、激情和灵性。享受的过程变成了被动接受的过程。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发觉。得到的东西也许只是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失去的却是海水下面冰山的主体”[6]我们完全把语文当作了应试的敲门砖,就连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飞扬着作家激情的散文也被字词教学、语法教学、背景介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分化瓦解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如果把胳膊从躯体上砍下来,那就不是胳膊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度也在作着这种“碎尸”的工作,似乎不把文章“解剖”完,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没有完成似的,且已经形成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完全把作品跟学生、跟文学隔开了。当我们用冷漠的语言来分析闪光的文字时,我们的语文教师也就成了“工具”。

  随着课改的深入,随着语文课程性质的变化,我们有的老师似乎又找不着北了,从“工具性”的死胡同,矫枉过正,又钻进了“人文性”的死胡同。“‘人文’”的英文书写为humanity,读作[hju(:)m'æniti],即人性、教养之意。西方的解释为: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情。汉语中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泛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尽管东西方文化关于“人文”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把人作为关注的中心,人文主义追求的是真、善、美。“人文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 ‘人之所以为人’。强调人是独立的个体,强调尊重、保护、培养、发展人的个性,使人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使人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素养充分融合,充分发展。”[7]针对过去把语文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刻板化的弊端,新课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大力提倡“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许多教师却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走向了“泛人文化”的极端。高中的现代散文是最具有人文气质、人文精神的文章,它们不光有美的形式,还有美的内容,挖掘了这些潜在的人文因素,就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是许多老师在处理散文人文性时犯了以下两个错误:一是夸大人文性,一切分析都以“人文性”为统帅,对作品的人文性任意拔高提升。如把鲁迅的《灯下漫笔》上成了历史课,大谈中国奴性人格形成的历史渊源,或者把它上成了思想政治课,借课文大谈为人之道;把《米洛斯的维纳斯》上成美术课,大谈生活中该如何来欣赏“完整美”与“残缺美”,二是把课堂上学生的随意性当成一种对人性的尊重和保护,有些老师听之任之,允许学生信马由缰,甚至“反文本延伸”,并认为这样是关注了人的发展。这种架空人文性的做法实在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破坏,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消弭。

  (三)课堂气氛过“闷”或过“闹”

  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营造轻松活泼、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的能力体现。过去,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片面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课堂成了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成了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8]这是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的主要原因,且这种“沉闷”一直被人们口诛笔伐。如今,“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9]教师在课堂上也会出现过闷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在新教材的处理上,对新理念的理解上存在着误区,认为“研究”、“探究”就是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导致课堂上教师所提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学生一时还无能力完成。面对过难的问题,学生也只能保持沉默了。最终,学生因无法完成老师的问题而只能依赖教师的讲解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够不着老师要求的那个高度;而教师自己也经历了一个“自讲---提问----自讲”的过程后,最终又当上“讲师”,让学生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无论是课改前的还是课改后的“沉默课堂”都会遭到讨伐,于是部分教师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刻意制造所谓的“看点”,希望以此点燃课堂之火。有些教师在讲高中语文第二册聂绀弩的《我若为王》一课时,抛开本文“打倒奴才,根除奴性”的主旨,却教学生在课堂上大谈“我若为王”后的种种设想,一个个的学生站起来发表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有人说称帝后要广揽钱财,造“街心花园”;有人说称帝后要妻妾成群,美女如云;有人说称帝后要造一条水下通道等等,学生是众说纷纭,畅所预言,课堂上真可谓是“鸟语花香”,笑声一片。这好像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了,但丰富的文本内涵,必备的知识要点却在这热闹的表象中不经意地被摒弃了。这种课堂只会带来一种后果,那就是:看“热闹”的多了,看“门道”的少了。教师不能为追求热闹而置散文文本于不顾,消弭了自己的教学个性,迷失了自己教学的家园。如此局面,“谁主沉浮”?

  另外,泛合作化、泛自主式学习也是造成课堂气氛过“闹”的原因。“这种‘泛合作化学习’在当下显现出八大问题:一是缺乏必要的规范和训练;二是将毫无价值的问题放在小组讨论;三是未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讨论;四是没有提供足够的讨论时间;五是学生不爱倾听和补充,各行其是;六是缺乏有效的反馈与正确的评价;七是花费大量时间组织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和课文内容;八是不善于捕捉讨论中的‘问题’。”[10]我们应该反思的是:这种“泛合作化”的倾向,除了增加课堂的热闹之外,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新课标的意蕴,并践行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到底应该把什么“还”给语文?

  (四)滥用多媒体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无限丰富的社会信息通过多种多样的传媒渠道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并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变革。”[11]多媒体教学走进了语文课堂,尤其是走进了散文教学的广阔天地。它在“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扩大教学内容、增加直观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作用。”[12]这是一股春风,引发了一场教学的革命。但部分教师夸大了这种“人机对话”的功能,以为多媒体教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于是多媒体课件漫天飞,多媒体泛滥成灾的现象表现在: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肤浅认识,以为只要插放几首歌曲,剪辑几幅优美的画面就是课件制作了。于是课件上一会儿大雪飘飘,一会儿鲜花遍地,一会儿鹰击长空,一会儿鱼翔浅底,就连学生默读、做题时也播放音乐,学生是过饱了眼福和耳福,但同时也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散文教学的内容。二是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的评价体系中也有一条硬性的规定:必须使用多媒体。试看哪一次课堂教师大讲赛没有98%的教师运用了多媒体,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是课改,不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了,一时上行下效,媒体成灾。三是助长了师生的惰性。部分教师不考虑学生,不考虑教材,不考虑课型,从网上盲目照搬课件,既造成了课堂内容的千篇一律,也助长了教师备课的惰性,课堂教学成了机械的模仿和机械的操作。另外,由于教师在设计课件时,答案都是简单的,又是现成的,虽会把答案隐藏,但教师迟早会投放出来给学生看,学生无须费力思考,这样无形中又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影响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散文教学的现状反思

  以上散文教学误区的存在,应该给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以反思,以警醒:

  (一)教学带有过多的功利性

  现在好多的教学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一切为了高考,其他的都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才导致师生都忽视文本,忙于做题。课堂上没让学生真正领悟文本,学生就没有了对作品的感悟能力;课堂上缺少了交流和讨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培养。师生都在忙着找高考的窍门,忽视了实质性的课堂教学。所以要么有些教师不教文本,要么有些学生不爱听课堂上教师对文本的讲解,才导致课堂的沉闷,对话的丧失。近乎功利的做法严重干扰了教学内容的正常进行,

  (二)对课标的误读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的蓝本。它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教学的实施都提出了一些明确的定义和建议,但对它的学习不能是教条的,我们不能生搬硬套,甚或断章取义。教学要人文性,也要工具性,不能走进某一个片面的死胡同,也不能把其中的某一句话从课标中支离出来。怎样学好课标,运用好课标,确实是一个比较艺术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剑走偏锋。

  (三)对走进新课程的茫然

  伴随着新课程的走进,老师也茫然地走进了教改的门槛。一个“新”字把教师推到了创新的前沿阵地,似乎不创新,不搞教改,就没有全面走进新课程。于是教学新模式满天飞,新花样、新手段层出不穷,有时也不管这种模式是否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是否真正地贴近了学生的心。教师盲目的教改、翻新,必将使散文教学受到极大的冲击,教师必须全新地审视自己的教学,正确地解读新课程,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课程的挑战,而不能盲目地追波逐流。

  (四)课堂评价对教师教学的束缚

  尽管新课程、新课标对课堂评价做了一些理性的规定,一些专家也对课堂评价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看法,但我们如今的课堂评价还存在着千篇一律性,尤其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试看各个学校的听课评估一栏中,都有着对多媒体运用的规定,似乎不用多媒体,那一节课就不是成功的课;不提问,不讨论的课堂就不是生动的课堂。教师在这种要求下,无形地就会去追求这些模式,导致滥用多媒体,没价值的问题满天飞。

  结束语:现当代散文的教学,犹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它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情感投入,用心、用情去打开文本,感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是现当代散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将担负起生命语文回归的重任,因为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早就浸透到了华夏儿女的血液中。散文是多彩的文字,散文课堂应是五彩斑斓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课堂。散文教学的现状应给我们以警醒,以反思。如何走出教改的误区,如何激活课堂,如何教出语文味,应是每个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

  高中散文教学现状二

  一、关于散文

  散文是相对于诗歌、戏剧、小说的一种文学样式。

   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样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散文就是追求生命意义的开拓。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故都的秋》。

  散文是内心的独白,是对读者朋友的倾诉,写散文就是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张守仁)

  散文是作者与读者在艰辛的人生长途上小憩时的悄声对话和共同思索。(余秋雨)

  开拓自己的生命空间······使每个生命表述得更彻底,更有诗意。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而“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时期。

  《辞海》认为[1] :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2] 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随着时间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百度百科)

  二、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 “ 形散 ” ,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 “ 神不散 ”,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三、教学现状

  散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偏重于小说的考查,试卷中占的比重虽然较小。有效进行散文教学也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重点,然而,当下的散文教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考分离:从阅读心态是不敢读,从阅读方法看是读不懂,从解题技巧看是答不好。

  (二)精美的散文作品与乏味的学生。

  散文是文学性很强的文体,是一种最直接、最彻底、最真实地表现作者内心世界,传递作者深挚感情的文体。散文有着形式灵活、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特点。所以散文又有着“美文”的称呼。然而这样的美文一旦进入课堂教学,却变得索然无味,本应该是学生较为乐意接受和阅读的文体,却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难以和学生产生共鸣。

  (三)缺乏教师的诵读指导。

  美文是要感情投入,拿捏到位的朗读的,这往往比支离破碎的分析更能体现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但是当下的散文教学中朗读的分量越来越小,老师们好像对时间极为吝啬,不愿花太多的时间朗读,让学生去体验。为数不多的朗读又总是那么乏味,学生难以走进文本,难以投入情感。就像一杯香茗需要细品一样,一口吞下去就像和白开水一样。

  (四)对文章缺乏整体感知,难以入境。

  虽然散文教学中强调“整体感知”,但是教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往往一带而过,然后进入文本研读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往往用具体的问题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由于问题没有高度,又显得零碎,优美的散文早已被分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美感全无。学生无法形成篇章意识,很难进入作者的心境中。

  (五)缺乏必要的理性和规范的欣赏意识。

  散文教学的语言品鉴环节多以口述为主,教师一般会让学生谈感受,说自己对文本的认识。于是学生的回答一般比较感性。学生于是就停留在语言的感性认识上,教师缺乏必要的理性与规范的欣赏意识,不利于学生发现和掌握散文的特点和规律。

  (六)散文教学不能给学生充分感知文章的过程。

  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喜欢就自己的教学思路切入文章并形成解读脉络,所以教师往往在学生只是初读文章的前提下就急忙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思路理解鉴赏文章。这样做,虽然有一定的好处,可以让学生迅速并“准确”地接受散文的所有内容,但便捷的同时又带来弊端。首先,学生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过程,由于只是初读,对文章的感受不深刻。其次,学生由于没有充分体会散文的时间,所以缺乏对文章的自我认识,就没有自己的见解被证明正确或错误的体验,因此也没有对散文鉴赏方法的总结与提升的过程。

  四、原因分析

  (一)教学模式僵化、单一。

  散文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多样性,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更多的是以讲授为主,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采用“满堂灌”“满堂问”的讲授为主,重视对文章局部分析而缺少了整体感知把握,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对散文本身并不能进行个性化解读。在整个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个性,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散文的积极性,损害了学生对散文的感受力和领悟力。这样的教学自然教不出散文的“美味”,自然缺乏“语文味”,学生就自然会索然无味。

  (二)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

  为了应付考试,大多教师在平时的散文教学中机械地把教学分成几块,并围绕考什么来教学( 1.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3.文中信息的分析筛选;4.文章结构的分析,文章思路的把握;5.作品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6.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和形象的鉴赏; 7.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就围绕以上以上一个考点来训练学生解题能力。更有甚者,机械地总结出散文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步骤,在平时就让学生去套用,这样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片面追求课堂热闹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主题,教师主导”的教育观念,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很多教师在散文教学时常常会设置某一个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也不管学生回答是否契合文意,符合文中的主旨。这种做法表面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却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中主导作用,往往使学生对文本产生误解。

  (四)没有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

  罗伯特R马杰在说“如果已经知道如何做,便不需要教学;如果没有必要知道如何做,也同样不需要教学。”按照这种说法,散文的教学应该慎重选择教学内容。散文又被称为“美文”,散文的“美”体现散文的方方面面,包括散文的语言、结构、情感、哲思等等,品鉴散文应该从散文的美入手。散文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要把握住散文的“神”,就必须通过“形”来把握。散文和诗歌一样也追求意境,散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充分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境”。

  高中散文教学现状三

  一、新课标下的现代散文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中,高中语文课程中的现代散文教学目标主要包括:首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要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以及表现方法,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能够理解散文所要体现的作者感情,能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体会鲜活语言的独特魅力。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其次,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积累,通过课堂参与获得独特体验。强调学生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多交流。再次,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要保持积极参与的态度,通过阅读,体验散文的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体会文章中的民族精神和智慧,丰富自己的内心生活,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

  二、新课标下的现代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虽然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是当前的散文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现实存在的许多教学问题,困扰着许多一线教师。散文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

  1 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虽然散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老师和学生也投入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可是结果却事倍功半。学生在现代散文阅读理解题中失分比较多,一直有畏惧的心理。另外,学生认为教材中的现代散文离他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差距比较大,对这些现代散文普遍缺乏兴趣。他们不愿意去真正理解这些散文中的深刻内涵,也不愿意去体会语言的精炼,很多学生学习散文的目的仅仅局限于提高考试分数。

  2 学生对现代散文没有较深刻的体验与感受

  尽管新课标把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与感受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但是在现实的散文教学中,实际情况却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教师根本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许多蕴含丰富情感的现代散文,往往被蜻蜓点水一样一带而过,时间长了,学生根本不注意散文中的浓厚情感,更不会仔细体会语言的运用之妙。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要求学生能够体会月色笼罩下的荷塘的美与静,感悟作者的感情。教师采取了学生选取自己认为最美的内容来朗读,大家一起来感悟荷塘的美丽景色的方法。这种方式本来很适合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应该指引学生用心品味语言的美妙。可是接下来,教师却要求学生回答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省略了体味语言这一环节。没有对语言的品味,学生怎能体会到散文的深切情感。

  3 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特特征的鲜明个体,他们的学习水平、阅读能力以及生活经验都各不相同,因此对作品的理解也会不同。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的理解,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实际情况是,教师的想法总是千篇一律的参考书中的内容,学生的思考如果与教参不一致,便被认为是错误的。久而久之,学生不愿意参与到散文学习中,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低,课堂气氛越来越压抑。

  4 没有正确理解探究合作学习

  新课标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认为学习也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此外,新课标也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是,不少教师都没有正确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总是在教学中追求探究和做的形式,而忽略了实际操作中的效果。

  三、现代散文教学策略

  针对散文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教学策略:

  1 现代散文所体现的基本文学知识要足够重视

  现代散文虽然形式多样,内容也十分繁杂,但是它也有基本的特征。要想提高散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绝对不能忽视这些基本知识的学习。我们都知道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题材多样和笔法自由。也就是说文章内容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体上也可以随意运用。“神”指的是隐藏在散文散乱内容之下的线,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中,这篇散文的“神”就是身后的民族之魂以及作者真挚的感情。此外,学生还要掌握散文的不同种类、各自的特点,散文的表现手法等基本知识。

  2 现代散文中的情感体验不能忽视

  新课标指出,学生在学习散文时要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累积,体会作品中的深厚感情,以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散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体验情感的过程。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

  首先,把握住作品的整体思路。散文的形式散,但是神不散,因此,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一定要理清散文的整体思路。只有把握住作品的思路,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意图。如果在散文教学中,总是一段一段来分析,就无法从整体把握作品,难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不利于学生发展理解力和从整体把握结构的能力。

  其次,要重视作品语言的使用。仔细品味对人物描写的语言,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个性以及内心。例如《金岳霖先生》中有这样的描写:“除了体育教员,教授李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短短几句话,把一个质朴而古怪的教授展现在大家眼前。我们不但能感受到金教授的天真率直,而且可以体会到作者与金教授之间的深厚情谊。仔细品味对景色描写的语言,可以更好地感受自然界的美丽以及作者寓情于景的良苦用心。

  总之,现代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散文教学也不能墨守陈规。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争取找到一条适合学生发展而又操作简单的现代散文教学之路。

3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