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

高中散文考点精选

时间: 如英2 语文学习方法
  高中散文考点一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启超)

  【问题一】请简析本文思路。

  本文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介绍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是能人、高师,为写演讲作铺垫。接着具体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最后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问题二】请简述本文写作上主要特点。

  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

  【问题三】读了本文,你觉得梁任公有什么特点?

  认真严谨,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问题四】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高中散文考点二

  《故都的秋》(郁达夫)

  【问题一】请简析本文思路。

  文章开头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按照“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从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等五种景况逐一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描述具体。

  【问题二】请概括本文的主题。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性格。

  【问题三】本文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

  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问题四】本文为什么写“都市闲人”?

  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

  【问题五】请简述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本文写法上的显著特点,首先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清晨静观,写牵牛花,写槐树的落蕊,写秋蝉的残声,写秋风秋雨,写都市闲人,写枣子树。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反映。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和情思。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作勾勒,便将谈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达到了物我交汇,情景交融。

  【问题六】作者是热爱故都的秋天的,为什么要将故都的秋描写得如此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

  作者在文中对于“秋”的形态、神韵的着笔,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与哀婉之情。作者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作者把爱国、爱民与“落寞”“衰弱”的真实感情,融进了故都的以至北国的秋中。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

  高中散文考点三

  《囚绿记》(陆蠡)

  【问题一】“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请在横线上合适的词语:“寻绿”、“____绿”、“____绿”、“____绿”和“____绿”。

  “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问题三】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

  【问题四】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它具有美的特点,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它是柔弱的,它是倔强的、坚贞的,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问题五】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1.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

  2.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高中散文考点四

  《小狗包弟》(巴金)

  【问题一】简析本文思路。

  本文先写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引出小狗包弟;接着介绍小狗包弟的来历、表现以及惨遭厄运的故事;最后写小狗包弟之死留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

  【问题二】概括本文的主题。

  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__”中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难以磨灭的伤痛,反映了那个疯狂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并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问题三】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从结构上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是普遍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问题四】作者反映“__”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__”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以小见大的写法反映了深刻的主题。

  【问题五】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本文的歉疚和忏悔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我们透过本文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符合巴金本人的习惯,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高中散文考点五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问题一】请概括本文的思路。

  本文先交代写作本文的缘起,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最后在叙事的基础上,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问题二】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写刘和珍的行事,按文章顺序有: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2、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3、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4、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6、“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7、中弹牺牲。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她热心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难,不惜殒命。

  【问题三】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析。

  对比和反衬。记叙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前仆后继、殒身不恤的场景时,就通过对比和反衬,将一个杀害徒手请愿学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问题四】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是为了让人了解这是一批可爱的青年,也是为了揭露段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下劣,还为了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深切地悼念死难者的感情。

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