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时间: 子文2 语文学习方法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用用列提纲的方法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基本文意。

  一、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参观都江堰时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索桥的故事》。

  二、看课题,猜内容

  同学们先不着急打开课本,既然这篇文章是篇游记,也就是说作者经游览索桥而写成的文章,那么结合课题,我们能不能猜一猜这篇文章都会涉及到哪些内容,最有可能按什么顺序写呢?(学生盖上书本猜,引导如果我们去某个地方风景名胜游玩,最有可能会怎么写?按参观浏览的顺序,走到哪看到哪是然后再写到哪)

  板书:预设的回答:有什么想都可以板书

  (1)索桥什么样子

  (2)索桥的建造者及建造原因。或有关索桥的故事。

  (3)写作顺序:学生有什么想法都写上,暂不作评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过渡:那现在就让我们到课文寻找答案吧。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

  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没有桥墩。

  这在课文第几段写到?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介绍索桥的位置、名称、桥面、桥栏、桥墩。

  2 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

  3 写作顺序:通过概括各段内容来呈现写作顺序。

  第一段总体介绍索桥

  第二段走上索桥的经过及所见

  第三段站在桥上感受“鱼嘴”意义

  第四段走下了索桥,了解何先生夫妇造桥的故事

  第五段走下了索桥后的感受

  第六段揭示全文中心,点明要旨: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4 从各段的大意概括出本文的写作顺序:参观浏览的顺序

  四、小节本节课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作为一篇游记,作者移步换景,自己的脚步在挪动,视线也在随之变动。一开始从整体上介绍索桥,勾画了索桥大体的轮廓;然后写刚踏上索桥的感受和所见,身子在晃;走上了一半路程的时候,桥正中的“鱼嘴”引起了“我”的注意,作者就站在桥中央仔细观察起来,并思载千里,想到了两千多年的李冰父子;最后下桥,从山脚的石碑中获知何先生夫妇建桥的义举,真是感慨万端。并在最后从索桥的故事中提炼出了新的高度,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比故事本身更美好的。整篇文章按作者参观浏览的顺序,并穿插了李冰父子、何先生夫妇的故事,条理分明,脉络清晰。这对我们写作游记会是很大的启发。

  《索桥的故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索桥的故事》是北师大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遗迹》一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索桥的故事》是作家巴金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讲述都江堰上“安澜桥”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更美更好”的东西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他对“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的敬意。文章故事简练,但意蕴深远,给人以启迪。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知索桥的感人故事,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搜集资料,加深对索桥故事的了解,深入学习课文,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结尾的含义,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是在读中理解“写索桥还写都江堰工程”的原因;体会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了解故事的同时,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精神。

  这篇课文在这个单元非常重要,通过本文的学习既要让学生感悟到文章所表达的人文内涵,体会到遗迹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又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深入的体会,以利于学生进行后面几篇课文学习内容的体会的铺垫和综合实践内容的领悟和学习,习作的书写。因为关于遗迹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学生理解是比较困难的。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自主预习的习惯,具备了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整理的能力。他们能够运用自己所学习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大致内容,捕捉文章的重难点,并能联系上下文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此外,他们在课堂上善于发现,乐于表达,参与意识强。

  三、说教法。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熏陶感染,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形为”所以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落,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画-批-议-读” 来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领会文章的主题。同时,本篇文章所包含的知识较丰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课外资料,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深化认知,增强阅读量。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索桥”,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补充课题,谈话: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曾到四川安澜桥游览,感触颇深,便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抒情怀。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学习这篇文章,感受索桥令人心动的故事,(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教学时,老师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便于更好的调控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脉落。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师生交流作者资料[设计意图:课堂上给一定的时间请学生交流作者资料,在了解作者的同时,把握文章的写作背景,培养搜集整理的习惯,同时,教师也参与交流,为学生树立榜样]

  (2)重点词语辨析:

  光景 露缝 头晕眼花 桥墩 都江堰 紫坪铺 岷江 团扇来扇

  a、指名读词语b、给加点字标音,区别多音字与前后鼻韵母c、说说画线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设计意图:六年级训练重点是段和篇,但不能放松对字词句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夯实学生基本功,为下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理清文章脉落。

  a、说说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提纲。

  b、请学生说一说,强调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理清了文章的顺序,教学就有了方向,课堂就不会显得零散)

  (三)、图文对照,感知索桥的样子。

  1、课文中的插图与文中哪一部分内容相符?默读你找到的段落,画出能体现索桥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2、讨论交流,教师结合批画情况进行引导:

  (1)桥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名称

  (2)桥身有一里光景长……中间还露缝。(说明桥很简陋)

  (3)幸好桥两旁……也不会落到水里去。(桥比较安全)

  (4)索桥没有桥墩……升上去。(体会设计者的才智)

  (设计意图:这一段看上去与文章主题联系不大,但细读会发现这段中的许多地方为下文作了铺垫,教学中试图利用插图,将学生置身于索桥之上,寻找游览者的感觉,为理解课文搭建情感台阶)

  (四)、细读课文,体会故事的感人之处。

  引入:这样一座简陋而安全,给人带来几分乐趣的桥,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寻找讲述索桥故事的段落。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浏览课文后,交流:第4自然段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2)指名读这个故事,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组织交流。(故事中的夫妻二人为了人们的便利而舍弃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行为是感人的,是值得世人赞颂的)

  过渡;课文围绕索桥只讲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吗?(不是)文章还写了在索桥上看到的都江堰的工程。[设计意图:六年级课文篇幅长,含义深刻,教学中不宜平均使用力量,要依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并以此为线突破文章的重点,师生都会有所收获]

  2、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你读后的发现及感受批注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并将自己的感悟及时批注,使他们明白文章的内涵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现的,并不是凭空的想象,真正提高他们的自读自悟能力)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重点理解:

  a、作者看到“一个乡下人挑着担子迎面走来”“忽然起了一陈笑声,两个小孩从高处跑下来”(从中体会索桥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b、看到“分水鱼嘴” (借助图片及文字资料,了解它的用途及特点。)

  c、文“鱼嘴”比喻成什么?(石头)文中说:“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猜想一下它会说什么呢?指名说一说。

  (设计意图:“我的视角”以学习伙伴的形式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机会进行穿插解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质疑解疑的策略,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d、想到了“都江堰便是两千两百多年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筑的一条大堤”;想到“两千两百多年前人们的手和心。”

  e、想到“就在离这里……那些人的心一样的么?”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式,如果改成陈述句好不好,为什么?(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填空:这是一颗颗( )的心。

  (设计意图:将句式转换及对比训练渗透在理解课文之中,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通过拓展让学生填上修饰词,让学生明白这些人们他们曾经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他们的高贵的品质,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为侯文5自然段重点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4) 引入“我的视角”:冬冬在学习了文章后,不明白写索桥为什么还要写都江堰工程,你明白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引导说出:在索桥上看到都江堰,想到人们的手和心,走下索桥,听到索桥的故事,从故事中联想了为多数人而失去生命的人,一脉相承。只是索桥的故事更感人,更深地感染了作者,引起作者的共鸣。前面是铺垫,后面是深化。

  3、学习第5自然段

  (1)谈话引入:作者被许多年前的人的手和心所感染,他的思绪怎能平静?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注上自己的体会。

  (2)组织交流,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画的句子及理由,再重点理解下面的句子:

  “ 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我多数从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是不会死的,不管经过百年千载,它都会发光,就像高尔基在一篇故事里所描写的‘燃烧的心’那样。”(通过交流学生批注的感受,使学生明白这句话讴歌了为多数人的幸福温暖牺牲自己的人,赞美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这样的心永存于人们的心中,在发光,人们永远记着他们。)

  “何公何母的心给每个走过索桥的人添一些温暖,甚至在三百年后的寒冷的冬天,我站在桥头还会揭下帽子当团扇来扇”(体会到这句话并不是说作者感到天气热来扇扇子,而是人们的行为使自己的心得以温暖)

  (3)这些人的确值得我们歌颂,让我们怀着对他们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4)试着背诵这两个句子。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了文章之后,总会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老师相信他们,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并进行批注,无疑为学生提供了走入文本、平等与文本交流的机会)

  4、学习第6自然段

  过渡:索桥的故事很感人,都江堰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那文中写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指什么呢?

  (1)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2)教师酌情引导:指的是心灵在故事中得到感染和净化。

  (五)激情总结:一首悦耳的歌曲,会使你心情愉悦;一句温馨的祝福,会使你倍感温暖,相信索桥的故事也会在你的心中永存,因为它使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得到了洗礼。

  (六) 布置作业:

  (1)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不少遗迹,如:寺庙、石桥….它们的背后也有不少故事,请大家考察一下,并动笔写一写,准备与大家交流 。 [设计意图: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让他们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进行连接,并进行练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捕捉语文的意识]

  (2)推荐阅读巴金作品《家》(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不能太盲目,老师利用课堂向学生进行推荐,引导他们多读书的同时,读好书,可使学生终身受益)

  反思:运用地处都江堰的优势,交流索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将学生引入文章情景中。) 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品悟行为。如果强迫学生读书,那么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体现,学生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喜好、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出发,给学生留下选择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讲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让学生展开联想,既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运用,有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品悟到了他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遗迹给我们留下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财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热爱和敬仰)本节课,教师根据当堂教学的任务目标、教学文本的自身特征和教学的实际情景,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选取适宜的切入点,作为有限的突破口和横断面,以达成教学过程的实施,并以此为抓手,将课文、教师、学生这些课堂教学因素整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追求。

  通过拓展让学生填上修饰词,让学生明白这些人们他们曾经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他们的高贵的品质,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为侯文5自然段重点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看了“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67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