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预习方法 >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

时间: 欣欣2 预习方法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儒家文化,除了儒家文化之外,还有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以下是有关传统文化和学校管理之间的关心范文,欢迎参阅!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篇一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不可否认它里面当然有陈腐的旧质,但那些精华的部分,在现在依然继续闪耀着它的光芒!中国的现代教育管理,植根在中国的土壤之中,与中国的古老文明、传统教育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我们现在谈中国现代的教育管理,当然更是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管理的负影响。

  1、影响现代教育的方向,造成教育本性的严重丧失。教育表现为选拔官吏的工具,脱离生产和人自身发展。读书多少与才能、能力大小及官大小简单等同。

  在中国古代,为了培养一个读书人,改变家族命运,有人愿意倾家荡产,孤注一掷。现代,各行各业都要求学历(读书多少),大多知识分子都幻想作官,衣锦还乡,有一些达不到这一目标,精神失常者有之,想不开自杀轻生者有之。现在许多高中生考不上大学,回乡务农,跟老农一起刀耕火种,从事那一套原始农业生产,教育脱离生产可见一斑。

  2、影响了全面发挥教育的功能,把教育等同于读书、背书。中国有着遵循、注重知识背记、听话恭顺为特征的唯书、唯上、唯权威的传统学风。古人道“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不敢出入”,“言而不称师谓之背,行而不法师谓之判,背判之人,明主弗纳,贤士大遇途而途而不与语”这就是所谓师道尊言,扼杀了人民的创造性。我们现在的考试仍注重知识的背记,出现“贝多芬(背多分)”,有笑话讲中学政治老师改卷子,一手拿笔,一手拿子,看谁背得多,答得长,就得高分。这样的教育怎能培养创新人才,现代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是必要的,但收效如何,从哪儿着手,我看对传统教育的反思是很重要的一步。

  3、影响教育文化的整合,片面强调教育的文化归宿,强调教育的政治倾向,把教育作为阶级斗争、阶级统治的工具。

  强调政治属性造成凸型文化整合是造成教育封闭保守的根本原因,它极大地抑制了生存适应性和创造审美性发展,最终必然造成生产的落后,危及社会和政治本身,结果又反过来再次强调归属性,以保证文化运行的稳定,我国教育相当长时期内就是我陷入这个恶性循环之中。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管理的正影响。

  1、现代的教育管理提倡的“以人为本”,来源于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主张。儒家文化认为人本性是善良的,所以对人的管理不能采取野蛮的、暴力的、强制的手段,而应该是文明的、有礼的、和平的。一个学校也是一样,校长主任不可能对教师采用强迫的手段要求其做某件事,即使是一件非他做不可的事情,比如说不久可能会实行的人事改革,有一部分可能会离开教学岗位,学校领导就一定要注意教师的感受,要做好安抚工作,防止过激行为的发生,在企业下岗过程中出现过的悲剧不能再重演!

  3、现代的教育管理提倡的用人之道重视“德才兼备”也来源于传统文化。我国历来重视人才的培养、识别、选拔、任用和考核等,建立了一套完整人才管理体系。儒家认为任用人才时,人的德行最为重要,要“量才授职”,“因能授官”,使其发挥其自己的长处。学校在进行人事安排时,都要做到人尽其材,人尽其用,每年的年度考核的第一项就是德,然后是能,千百年了,还是没有变得了!

  3、 现代的教育管理提倡的和谐共处来源于儒家的“和为贵”思想。人都有自尊心,自爱、自尊、自重,同时也爱他,尊重他人,他人也就会尊重你。只有互敬互爱,才能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才能达到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和谐,才能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要学会尊重人,尊重教师。对于职工队伍中出现的问题要以理服人,以政策为标准,以感情为基础,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4、现代的教育管理提倡的“依法治校” 来源于法家的“法治”思想。中国法家强调法律,强调法律的强制作用,强调集体的权威,强调管理手段的运用。在一个学校里面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其实是制度的管理,而不是人对人的管理。比如说在学校里面对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管理,就要定好制度,按章办事。令出法随,确保政令畅通。决策前谨慎,决策后大胆。出台一种好的措施和办法,就要抓好贯彻执行,坚决纠正一些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加强督促,一环扣一环抓住不放,干好为止。

  教育管理的核心是“人”,教育管理的本质是人与人、人与物或者说阴与阳的关系。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沈阳召开的中国科协召开的学术年会上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要,对于80%的年轻人的影响是好的,可以让很多人成材。教育管理对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应有的积极功用,不能被动受其影响。吸收精华并加以改造、创新使符合时代要求,弃之糟粕,不让其遗毒腐蚀我们的头脑,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最大程度地为现代教育服务。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篇二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的法家、儒家、道家等思想,蕴涵许多哲学思想与道理,对学校管理有莫大的指导作用。下面笔者就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论述传统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体现与运用。

  一、 快速实效的管理模式——法家管理

  1.重“势”派慎到

  慎到,战国时期赵国人,法家代表人物。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有不少学生,在当时享有盛名。

  “势”就是权力、力量、势力,事物的情况或趋向。慎到提倡重“势”。重“势”是为了重视法律,君主只有掌握了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慎到把君主和权势分别比喻为飞龙和云雾,飞龙有了云雾才能飞得高,如果云雾散去,飞龙就是地上的蚯蚓了。如果有了权势,即使像夏桀那样昏庸残暴,命令也能执行。如果没有权势,即使像尧那样贤德,百姓也不会听从。对学校管理而言,校长的“势”来自校长职业本身的威信与职权。作为学校管理者,校长具有人事、财产、决策、表彰等权力,是其管理好学校的基础,但是这“势”有多大多强,取决于“下”、“众”支持的多少。慎到提出国君由百姓供养,其权力是百姓授予的,而非天子自己取得。因此,国君、天子为国家、为民众是当然的义务。那么,校长管理学校就不能为一己之私利,而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教师和学生,这样“势”才会大,才会强。校长要做好“势”的工作,利用职权树立好个人威信,进行班子队伍建设,建立管理体系,灵活运用“用势”、“造势”、“借势”、“蓄势”、“化势”等技巧 ,自主地行使管理主权。

  2.重“法”派商鞅

  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

  商鞅重“法”。法的主要内容是严刑厚赏,“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根据商子的理论,学校制度是治理学校的最高准则,参照现代的“人性化”,校长也可以民主地制定出完整、科学、高效的学校管理制度,大力推行。并加强监督执行与考评,对于那些触犯制度的人,将严厉处罚,做到“法必明,令必行”。

  3.重“术”的法家代表申不害

  申不害,亦称申子,战国时期郑国京县人,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术”著称于世。他在韩为相15年,使韩国走向国富兵强。

  申不害认为,“术”是君主的专有物,是驾驭驱使臣下的方法。“法”是公开的,是臣民的行动准则,而“术”却是隐藏在君主心中,专门对付大臣的。对学校管理而言,术是手段,是校长实施管理的智慧和技巧。校长应通过“术”,了解下属的思想品质,做到知人善任,使权力相互制衡与监督。

  4.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也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战国末期著名的政论家。代表作《韩非子》一书,共有55篇文章,10万余言,它是秦始皇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基础。韩非子综合了三派的长处,明道、抱法、优术,取势。校长要利用其职位权力之“势”,依靠规章制度之“法”,施展智慧技巧之“术”,推行学校大治之“道”。

  二、尊重人性的管理模式——儒家管理

  1.以德治校的管理观

  以德治校的管理观,就是管理者以身作则,有德,再将德推广的管理模式。校长要与广大教师学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强调身正令行,强调校长的人格魅力。儒家经典写道:“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推行德治,天下无不心服而归顺。倚仗势力来使人服从,广大教师、学生不会心悦诚服,只有用高尚的人格,才能感化教师学生的心灵。俗语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校长对学校的感染与辐射作用。校长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校的成败,没有高素质的校长,就难以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乃有大师之谓也。”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南开中学的张伯苓、前苏联帕夫雷什中学的苏霍姆林斯基等名校长均把他们的人格魅力与学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校长,一定要具备一心为学校谋发展、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精神,一定要把自己修炼成为道德行为的典范、学术知识的权威。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就是管理者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学生着想,把学生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要帮助学生成就学业。校长必须明确认识,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对学生要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需要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才能建立起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以人为本的教师观,就是要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校长要想方设法,搭建教师学习的平台,促进教师学习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最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以和为贵的目标观

  “和”是一种管理的结果和状态,同时也是一种管理的方法和协调的努力。它是指做任何事情都应恰如其分, 反对“过”与“不及”,即要采取宽猛相济,严守原则加灵活的管理方式;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要和谐相处,即和谐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与和谐的环境;还指每一种事物不仅要各安其位,而且其中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还要互相协调,达成统一,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儒家强调:“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即组织内部的团结、和睦。从管理的角度看,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学校中全体成员的和谐与团结是这个学校的巨大力量所在。如果一个学校内部不团结,领导与教师之间互不合作,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组织涣散,那么这个学校是绝对失败的。

  三、轻松成熟的管理模式——道家管理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自然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在管理上就是管理活动的规律。无为并非不为,不是指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违背规律的勉强作为。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管理理论核心。按老子的思想,管理者可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以“道”行事;第二层次——用“德”行事;第三层次——依“法”行事;最低层次——按“欲”行事。

  最高层次的管理者以“道”办事,他虽实施了管理,却使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第二个层次的管理者用“德”办事,他不谋私利,一心为学校考虑,教会学生文化,促进教师成长,大家爱戴他;第三个层次的管理者依“法”行事,大家畏惧他,但并不真心拥护他;第四个层次的管理者按“欲”行事,他什么都不懂,却什么都想管,又什么都管不好,大家痛恨他。

  在道家看来,高明的管理者一定会坚守“无为”的原则,只有无为,鼓励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治理学校才不会遭受失败;只有不固执己见,虚心接受各方面的意见,治理学校才不会蒙受损失。无为而治是一种抓大放小的管理策略。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都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者的工作是宏观的、全局性的,主要是制定大政方针、谋划发展战略、把握发展方向,而非什么事都管。教师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校长做教师做不了的事情,校长勤快,教师就会依赖。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善于在小事上“无为”,才能在大事上更好地“有为”。

  学校管理是要看管理者的策略与技巧的,是要看管理者的素质与水平的。它是一项艺术,管理者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事业来追求,使之妙趣横生。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