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政治学习方法 >

高三政治第一课知识点总结

时间: 如英2 政治学习方法

  高三政治第一课知识点总结: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单元特征】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就考查内容并结合我国当前形势来看,以下考点值得关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途径;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相关知识;价值观的的基本含义及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人生价值在于创造;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等。本单元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通过名人名言、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为材料考查考生对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从考试的题型上看,涉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各种题型,近年来以非选择题考查的力度加大。在2010年的高考复习中,考生要注意结合当前倡导弘扬的抗震救灾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分析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分析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问题。

  【知识网络】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提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说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还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也不能说社会意识有时(或在某些地方、在一定条件下等)可以独立于社会存在。

  意识、认识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解同此道理。

  【拓展】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的区别:

  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群众伟大人物社会有无自身的客观规律有自身的物质运动规律无规律可循

  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原理: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方法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3.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方法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4.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提示】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

  区别:(1)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着社会的本质,支配着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应该首先或者着重加以解决的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社会有机整体,反映社会的全貌。

  联系:(1)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社会基本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根本矛盾,它规定着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本质,也规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直接表现。

  5.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性质或特点:非对抗性的矛盾

  (3)实现方式:其性质决定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方式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

  6.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1)社会主义社会解决基本矛盾与阶级社会不同方式的原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2)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3)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提示】

  (1)不能认为社会主义改革是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的根本性变革,不是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性质,而是通过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发挥它的优越性。

  (2)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改革。

  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7.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观点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价值判断的含义

  价值选择的含义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意识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

  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人的价值实现离不开对他人、社会的奉献

  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以人合乎群众利益为准绳

  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有价值的人生是永恒的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实现途径(阶级斗争、改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坚定信念,铸就辉煌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实践意义(两个重要保证)

  人的价值(价值的含义、对人的价值评价)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含义、导向作用)

  高三政治第一课知识点总结: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考纲要求: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4、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5、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三、教学难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讲练结合法、合作学习法等。

  五、教学过程:

  【考点温故】

  考点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2)由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例题1】(09姜堰检测)我国现阶段分配关系式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关系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表明:()

  A.决定分配关系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B.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C.没有分配就没有生产D.个人收入高低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

  考点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注意】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分配的范围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分配的对象是个人消费品(虽然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也不全是按劳分配,还有其他分配方式)

  【例题2】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比重。这有利于()

  ①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公平②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风尚③劳动报酬与经济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相适应④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考点3、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易混区分】(1)靠劳动获得的收入,如果在公有制经济中就是“按劳分配”,如:公有制经济“工资”、“奖金”;如果在个体经济(个体户)中则属于“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如果在私营、外资经济中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

  (2)按劳分配范围公有制经济,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范围个体经济(个体户),按生产要素分配范围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劳动、资本、管理、技术、土地)

  【例题3】(2012洪外模拟)小范高中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外企打工月收入1400元,2008年返乡回家工作,在国营单位中国人寿洪泽分公司上班,跑业务月收入1200元,2009年上半年自办豆腐作坊取得好的效益,月收入2000元左右,下半年又雇佣工人成立豆腐制品厂,扩大了生产规模,月获利1万元左右。小范近几年的收入中,1400元属于,1200元属于,2000元属于,1万元属于。

  考点4、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和意义。

  1、表现: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与有着根本的区别

  2、意义:是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措施: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

  (3)1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12).2010年1月22日,江苏省宣布自2月1日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其后,许多省份陆续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这表明了政府()

  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通过再次分配提高劳动者收入

  ③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④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3>(2011江苏10)图2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决定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

  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

  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

  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

  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

  A.B.C.D.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更加公正和谐。”回答

  <4>(2010山东17).对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公民权益的保障更加完善②社会利益的分配更加公平

  ③公民义务的履行更加全面④政府权利的行使更加规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2010山东18)18.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

  A.初次分配中解决好效率问题,再分配中解决好公平问题

  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

  C.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工作上来

  D.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6>(2011天津8)近年来,幸福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有人用拆字法解读“幸福”二字:“幸”字是由土和¥(钱)构成,“福”字包含了农、口、田。这样看来,“幸福”是指一个温馨和睦的家,有房住、有田耕、有钱花。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看,要提升人民的幸福程度,应该()....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②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畴内,使分配的结果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怎么办)---(三个要求)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高三政治第一课知识点总结: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

  (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不能将二者等同,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4)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

  (5)马哲物质观的意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③“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

  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理解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和运动是辨证统一的。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④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4.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静止区别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特点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联系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5.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理解:固有的→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

  本质的→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

  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稳定的→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

  注意:

  ①不能认为思维规律是主观的。规律具有客观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规律都是客观的。

  ②不能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发明、创造、改造、改变、消灭规律。

  ③规律与规律性现象不同。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一些规律性现象不能称为规律,它们是受规律支配的现象。如太阳东升西落、水往底处流、四季更替等现象是受万有引力规律支配的现象。

  ④规律和规则(守则、纪律、规范等)要区别开来。前者是客观的,不可改变的。后者是主观的,可以改变的。后者的制定根据一定的客观规律制定的。

  ⑤自然科学中的定律、定理、公理、公式不是规律。如万有引力是规律,而万有引力定律却不是规律。

  ⑥哲学上讲的规律与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⑦不能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规律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⑧不能认为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要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6.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如何按规律办事?

  1、按客观规律办事,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

  2、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造福于人类;

  3、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4、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表述】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5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