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高中语文古诗词表达技巧总结(2)

时间: 燕妮2 高一语文

  [解题流程]

明确比拟手法后,结合词句具体解说手法的运用,前句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后句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可分析出“散去”之“瘦”暗写“晓云”弥漫时的阔;“肥”暗写雨前水面的窄。

明手法,解释诗句,说明运用这种手法表现的内容,并指出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何种旨趣,起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析语句,联系旧知,从诗词意象、内容、情与景等角度入手,判定使用的表达技巧。

抓住题目要求“写山水变化的妙处”,分析这两句词中的意象“晓云”“山腰”“宿雨”“水面”,准确把握词中的关键词语“瘦”“肥”等,分析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拟。  

整体阅读诗词,把握诗词内容,上阕写景,深秋,落叶已要飘尽,大雁南归,引发思乡之情,并想象家乡之景。下阕抒情,写自己,写家乡之景,阐明了自己不愿做官的心意。 

读诗词,立足整体,初步感知诗词大意,为判定表现手法作准备。

  [参考答案]

  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狭窄。

  [名师支招]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判定表达技巧的类别。如何准确判定一首诗词运用的表达技巧,与考生所构建的表达技巧知识网络有关,还与考生对题目要求的准确把握有关,更与考生掌握的判定表达技巧的方法密切相关。若要准确判断诗词的表达技巧,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常见类型,熟记常用术语

  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熟悉相关表达技巧的答题角度和术语是解答表达技巧题的前提和关键。古诗词表达技巧种类繁多,角度多样,应认真归纳分类,熟练掌握。

  2.立足诗词整体,联系思想内容

  近年来的高考古诗词题目虽然侧重于对具体语句的探究,但局部分析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只有全面把握诗词的主旨,才能更好地体会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审清题目要求,寻求答题启示

  诗歌的表达技巧丰富多彩,设题角度五花八门,因此必须从题目中寻求答题的切入口,以免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有的题目,“小角度”设题,“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中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

  4.把握思考角度,做到十拿九稳

  (1)从情和景的角度入手

  情和景的角度是古诗词鉴赏最基本的切入点。从情的角度看,应重点考虑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比如,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或者是托物言志等。从景物的角度看,应重点考虑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以及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例如,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烘托或细节描写,是虚实结合还是动静结合,甚或是白描等。具体做法是迅速再现相关知识并结合诗词内容加以比对,快速排除后留下最明显的作为预备答案。

  (2)从内容角度思考联与联或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古代诗歌两联或两句在内容上常常构成对比或衬托关系,有时是动静结合关系,有时是虚实映衬关系。

  (3)从诗歌的意象入手

  一是要分清主要意象和次要意象;二是要看是否运用烘托(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三是要分析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看有无运用对比(对照)等表现手法;四是要抓住意象本身的特点,看有无象征意义(主要是咏物诗)。

  5.区别易混的表达技巧

  (1)借代和借喻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景物之中,并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

  借景抒情的“情”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的“志”指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人生态度。借景抒情一般要借众多景物来抒情,托物言志一般是聚焦于一个主体事物之中。

  (3)渲染和烘托

  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烘托。

  [应用体验]

  1.试指出下面诗句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1)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参考答案:(1)借喻 (2)借代 (3)借代

  2.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2)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参考答案:(1)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注]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 嗔:嫌怨。

  这首诗的首句和次句分别描绘了什么景象?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表现手法?(4分)

  答:

  [我来解题]

解题要点

内容

首句

从写景角度分析

写“板桥与泉声”,实质上是写山

从内容角度分析

用泉水有声反衬山间的幽静

次句

从意象角度分析

写“茅檐”“日午”“鸡鸣”,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从写景角度分析

以山中农舍所见景象渲染乡村的世间情味和生活情趣

  参考答案:首句截取了山行途中的一景。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写活了泉水,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写出山间的幽静。(2分)次句是写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运用了渲染手法,午间阳光温暖地照耀着,山农家的鸡咯咯地叫,像是在欢迎来客,使深山中的农舍洋溢着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2分)

  题组一 考点针对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①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②。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 ①谭用之:唐末五代时人。②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练剑。

  这首诗第一句“湘上阴云锁梦魂”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这句话在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3分)

  答:

  参考答案:比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沉重的氛围,同时又烘托了诗人孤舟受阻的怅然愁绪。(回答“奠定全诗怅惘基调”亦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 楼 春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试分析下阕后两句的抒情特色及效果。(4分)

  答:

  参考答案:托物抒情,借埋怨蜘蛛喜鹊多次误传喜讯,表达了自己久盼不归的失望,从侧面体现出了作者思念之殷切,委婉动人。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 驿 台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分条简析。(4分)

  答:

  参考答案:①以虚写实。闺妇看“当窗柳”遥思宦游人,宦游人见“扑地花”远想闺妇,两下思念的伤感皆是诗人的想象,却真切动人,收“实”之功效。

  ②情景交融,以物衬情。闺妇见柳丝柔长、柳色萋萋,思念宦游人;宦游人见花飞遍地、满目凋残,遥想妻子空闺独守、盼夫归来。写尽花柳伤春意,烘托两地相思苦、惆怅情。

  ③对仗与比喻。一、二句巧用对仗,使诗文形式整齐、音节顿挫。“柳”喻“留”,隐指闺妇情愫如柳丝不绝;“花”喻“妇”,隐指妻子韶华流逝如落花随春而去。

  ④从“双方”同时写起,即“居人思客客思家”,更为感人。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 溪 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本词在结构上颇具匠心,请结合全词分析其结构特点。(4分)

  答:

  参考答案:本词的结构颇具匠心:上下阕均为前两句写景,后一句由景入情。上阕写远景,极尽空间寥廓之感;下阕写近景,抒发时光流逝之慨。这样的布局谋篇,把作者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题组二 考点综合练

  5.(2014·洛阳高三统一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古 意

  王融①

  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

  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②。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沐。

  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注] ①王融(467-493):字元长,南齐琅琊临沂人。②罗縠(hú):一种丝织品。

  (1)主人公“废裁缝”“罢膏沐”的原因是什么?“寸心郁纷蕴”饱含了人物什么样的复杂心情?(4分)

  答:

  (2)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1)女主人公拿起刀尺要为行人缝制寒衣,突然想到与行人千里相隔,行踪不知,音讯不闻,寒衣制成也无法寄达,只能“废裁缝”;心烦意乱、郁闷痛苦的思妇更加无心施以“膏沐”来修饰容貌了。“寸心郁纷蕴”写出了思妇对行人担忧挂念却又无能为力的痛苦、无奈之情。

  (2)诗歌的开头因景生情,引起下文,“霜气”“秋风”从北而来,风霜的凄寒引起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挂念。结尾以景结情,秋夜漫漫,思绪万端,流萤飞动,白光点点,秋风萧瑟,木叶纷纷,这凄寒的夜景进一步烘托出思妇纷乱苦痛的心境。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闻 筝

  [明]康海[注]

  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秋风孤鹤唳,落日百泉洄。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

  [注] 康海(1475-1540):明代文学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他本抱负宏大,不幸受牵连落职,遂狂荡不羁,郁愤终生。

  (1)诗的颔联蕴含丰富,请简要赏析。(4分)

  答:

  (2)诗的后两联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西邻女弹奏的?请概括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1)颔联是表现西邻女演奏筝曲的:天上白鹤长鸣,地下水流回旋,充塞其间的又是落日的余晖、习习的秋风。颔联运用比喻、通感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诸方面,描绘了西邻女筝声所蕴含的那种孤高、凄清、深沉的音乐境界。(意思对即可)

  (2)①颈联选择“人”的反应和“物”的表现,运用侧面描写和夸张手法表现西邻女弹奏的神妙:座客们引颈谛听,天上的行云也要下来看个究竟。②尾联用疑问句,既正面写出了筝曲的凄切哀伤,也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坎坷命运的哀伤及对社会的隐忧。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

  (时间:40分钟 分值:80分)

  1.(2014·湖北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赠卖松人

  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 《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1)(示例一)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与“翠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宜,为规劝卖松人作铺垫。

  (示例二)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楼人”代权贵之人;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境遇的凄凉;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

  2.(2014·宜昌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及情感。(4分)

  答: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1)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2分)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1分)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2分)

  (2)(示例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示例二)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示例三)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难眠。

  (示例四)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任意答出一点即可。指出表现手法2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2分,思想感情2分)

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