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2016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

时间: 文桦2 历史学习方法

从1993年起,我省高中历史学科开始实行毕业会考制度,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大改革。由此,也给我们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适应会考要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016高二历史会考的知识点总结,欢迎参考阅读!

2016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如下:

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

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的背景

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积极推行侵略扩张政策。(2)中国封建落后,对外闭关锁国。(3)18世纪中期起,中英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1839年6月的虎门销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鸦片战争的开始及其结果

1840.6.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广州附近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第二次鸦片战争

目的:进一步扩大侵略权利。

结果:英法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注意复习其条约的主要内容。)

英法侵略者利用卖国贼柏贵,在广州建立了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英法侵略者还洗劫并焚毁了北京的圆明园。

影响:

在〈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上指出五口通商的地点;在“俄国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俄国侵吞我国大片领土表〉中指出割占领土的条约和范围、面积。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客观原因,启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重点知识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鸦片战争的影响)

内容:(1)割香港给英国;(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4)中国关税由中英协商确定;(5)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片面是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居住权。

影响:(1)中国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标志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4)中国革命的任务随之发生变化,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史开始;(5)“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始萌发。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资本主义。

具体原因:(1)清政治腐败;(2)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陈旧。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思想领域出现的变化

惊醒了部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触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民族英雄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一部分人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实际问题的思想。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

林则徐的爱国事迹

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2)在广州领导禁烟运动,收缴英美鸦片在虎门销毁,取得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3)在广东整顿海防,抗击英国侵略军;(4)倡导“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商品市场的必然产物。英国是19世纪上半期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2)中国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这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第二章 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加剧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基础知识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代表: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要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3)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4)洋务派还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顽固派和洋务派各自的主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近代工业,雇用中国劳动力,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重点知识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近代工业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要求。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又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它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第三章 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基础知识

中法战争

1883——1885。

主要战役:(1)马尾海战,中国福建水师受重创。(2)镇海之战,法军头目孤拔重伤而死。(3)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率清军大败法军。同时黑旗军还在临洮大败法军。

台湾抗法:刘铭传领导。清朝设置台湾省:1885,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

战争结果:清政府乘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中国不败而败。

甲午战争

1894——1895。

主要战役:平壤之战、黄海之战、辽东之战、威海之战。

爱国将领:平壤战役中的左宝贵(战死)、黄海战役中的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战死)、辽东战役的聂士成、威海战役中的丁汝昌(自杀殉国)等。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侵略权益,三国以武力强迫日本还辽,日本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白银作交换条件。

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

19世纪末。方式:(1)争做中国债主;(2)抢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9世纪末。方式: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首先是德国强租胶州湾,划分山东为其“势力范围”。

重点知识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内容:(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1)《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2)台湾、澎湖列岛的割让,造成台湾与祖国的分离,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3)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4)新口岸的开放和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5)允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6)《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7)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侵略的主要表现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武力侵略中国。

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行经济侵略。

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直接进行殖民统治。

3、中法、中日战争中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方针

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惧怕与法国“失和”,采取“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马尾海战,李鸿章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使清军处于被动挨打境地。镇南关大捷,清政府乘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中国不败而败。

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奉行“避战自保”方针,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使清军“既不能主动迎敌,也不能择险据守”而贻误战机。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不准出战,导致威海卫战役残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资本输出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1)争做中国债主,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大了在中国的政治势力。(2)抢夺路权矿权,控制铁路沿线地区,运输军队,形成势力范围。(3)开矿建厂,掠夺中国资源,打击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基础知识

维新派的代表

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王韬、郑观应。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

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抨击顽固派,阐述变法图强的道理。

4、“公车上书”

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使维新变法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_

5、资产阶级维新团体和报刊

1895年,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成立,并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是维新派最重要的报纸,南北呼应。

6、戊戌变法

《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1898。6。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标志变法开始。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失败:经历103天,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执掌政权,废除新法(只保留了京师大堂等),史称“戊戌政变”。谭嗣同等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影响:变法虽没有涉及维新派所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订宪法等到主张,仍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拥护和支持。

7、义和团运动

成员:贫苦农民为主。

兴起:山东。

口号:“扶清灭洋”。评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但带有笼统的排外倾向。

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夏,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侵华。由西摩尔率领,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联军司令部,统治北京城。义和团在廊坊、天津等地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重点知识

19世纪末,维新派同顽固派论战的三个问题、论战的结果和意义。

三个问题:(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提倡西学。

这场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教条的束缚,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活动

在广州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阐发维新变法思想。(2)著书立说:康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最有代表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到文章。(3)办报纸: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在上海主办〈时务报〉。(4)上书皇帝:如公车上书,呈〈应诏统筹全局折〉等。(5)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进行演讲、讨论、读书等。(6)通过同顽固派的论战宣传维新思想。

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和失败原因

意义:(1)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2)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失败原因:(1)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脱离了人民群众,结果必然失败。(2)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对变法进行镇压。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4、《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1)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2)拆毁北京至山海关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沿线要地。(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4)惩办反帝斗争官吏,禁止中国人民反帝组织活动。(5)改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戊戌变法留给人们的启示

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改革必须有思想、经济和政治基础。要战胜旧思想、旧制度和顽固势力才有望成功。(可从多角度发挥)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基础知识

兴中会和陆浩东

兴中会: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团体,由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

陆浩东: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

同盟会的成立

1905,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民报》为机关刊物,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

萍浏醴起义——第一次;黄花岗起义——规模最大。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为了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1911.10.10.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领新军工程营革命士兵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史称“辛亥革命”。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督都,全国各省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成立

1912.1.1.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接着成立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但也混入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具有进步意义。

重点知识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失败教训

功绩:(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3)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失败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证明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何以被袁世凯篡夺

帝国主义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2)袁世凯欺骗革命派;(3)革命政权中立宪派和旧官僚主张

妥协退让;(4)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与帝国主义彻底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

简述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并作简评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又被孙中山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评价:(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2)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北洋军阀的统治

基础知识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临时政府正式迁往北京。

2、“二次革命”和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3,孙中山号召的反袁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开始复辟帝制活动。1915年,袁当上“中华帝国”皇帝,改年号“洪宪”。

护国运动

蔡锷等在云南举行反袁起义,护国运动兴起,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局面形成。北洋军阀分裂为以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东北有张作霖为首的奉系。

护法运动

1917年张勋拥戴溥仪复辟失败。段祺瑞执掌北京政府大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1917,孙中山倡导护法运动,第二年护法运动失败。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实业家张謇倡导发展实业。“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当时发展最快的工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一时期,对民族工业作出贡献的,除张謇外,还有周学熙、荣德生兄弟等。

重点知识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社会根源

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决定。军阀割据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2)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决定。帝国主义分而治之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孙中山为捍卫共和制度所作的努力

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进行国会斗争。(2)先后发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从事武力讨袁,并把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3)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掌握实权,孙中山又发动了反段的护法运动。

(4)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接受中共和苏联帮助,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继续为共和而斗争。

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1)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辛亥革命推翻

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使民族资产阶级乐于投资新式工业。

意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基础知识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兴起标志: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采取“兼容并包”方针。

中心:《新青年》;基地:北大

新文化运动

前期指导思想:民权、平等和进化论。

口号:“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陈独秀首先提出)。

新发展: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发展,即宣传十月革命。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个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五四运动

原因:巴黎和会中国代表要求废除外国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山东权益被拒绝。 经过:1919。5。4。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以学生为先锋;从6月初开始,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领袖:李大钊、陈独秀。

1920,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同年,李大钊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7.23,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南湖游船上进行。“一大”选出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李达、张国涛主管宣传和组织工作。中共“一大”宣告中共诞生。

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重点知识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意义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胡适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更鲜明地举起文学革命大旗的是陈独秀,而成就最突出的是鲁迅,他的《狂人日记》、《药》等,是白话文小说的典范。

意义: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2)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3)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和活动,为中共建立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伟大意义

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共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2)中共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3)中共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4)中共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中共“二大”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和民主革命动力的分析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动力: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共“二大”规定的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的纲领是:(1)清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3)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五四运动同以前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有何不同?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和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2)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3)领袖人物是李大钊、陈独秀等。这些都是以前运动所不曾有的,所以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口号和三大成果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

三大成果:(1)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3)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基础知识

中共转入国共合作

吸取大革命失败教训,1923,中共广州“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924,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宣言共产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黄埔军校建立

1924,国民党建立,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孙中山北上

1924,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议和平统一中国问题。 孙中山逝世

1925.3.12,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同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任主席。统编国民革命军。 北伐战争

1926,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北伐先锋:叶挺独立团。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国民党右派篡夺革命领导权

蒋介石是代表。目的是打击和排斥共产党人,夺取党政大权。结果是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时,张作霖在北京杀害李大钊)。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两次东征

目的: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主力:黄埔学生军。

结果:第一次打垮陈炯明主力,第二次全歼陈炯明残部。

作用:巩固广东根据地,为北伐奠定基础。

重点知识

中共为什么要决定同国民党合作?

经过二七惨案,中共认识到,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所以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关于国共合作的决定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2)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3)帮助改组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了中共的反帝反封建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相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共合作的意义

推动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原因:客观上,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背信弃义,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发动突然袭击;主观上,幼年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经验教训:大革命失败使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基础知识

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开始。1928,张学良宣布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2、“工农武装割据”和红色政权的建立发展

“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27年下半年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毛泽东创建的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部队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府主席。

3、“九一八事件”后,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推行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对红军“围剿”的反动方针。

红军为什么要战略转移?结果怎样?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方针,“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基础知识

抗日战争的爆发

1937,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既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又是抗日战争正式开始的标志。 八路军和新四军

西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皖南事变后,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 八一三事变和南京大屠杀

八一三事变:1937。8。13,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国民党统治,国民党被迫抗战,组织淞沪会战。

南京大屠杀:1937年底,日军攻陷南京,在南京进行大屠杀,南京军民死亡30万人以上。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和百团大战

首次大捷 最大胜利 1940,彭德怀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和延安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6、《论持久战》发表

1938,毛泽东。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7、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方针,集中力量进攻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汪精卫投敌叛国建立伪国民政府(地点、时间)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反动方针,皖南事变。

中共七大召开(时间、内容、意义)

11、枣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

张自忠 抗战后期日军进攻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最大战役。

12、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2。正式签署投降书,抗战取得胜利。

重点知识

国共抗战的不同路线

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结果是无力阻止敌人的疯狂进攻。 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创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

日本对沦陷区经济掠夺的罪行

掠夺工矿业。(2)强占和毁坏大量耕地。(3)抓丁拉夫,掠夺劳动力。(4)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

中共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政策和措施

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2)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提高生产积极性,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3)大生产运动: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4)延安整风: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2)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4)中国人民也付出了重大

的民族牺牲。 人民解放战争

基础知识

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主要矛盾变化: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同国民党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是扶蒋_

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政策。

中共代表人民力争和平民主,反对内战。

重庆谈判

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同国民党和平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

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始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首先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后,国民党军队改为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74师。粉碎敌重点进攻。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解放战争第二年,(1947)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主攻中原地区。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军挺进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军进攻豫皖苏地区。 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8.9-1949.1,中共发动战略决战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4。23。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政府的覆没。在《三大战役示意图》中找出三大战役的地理位置。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内容: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意义: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重点知识

新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内容:(1)制定《共同纲领》。(2)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4)改北平为北京,定为首都。(5)决定国旗和代国歌。 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党的“七大”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2)抗战胜利后,中共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使发动内战的国民党陷于孤立。(3)国民党的统治反动和腐败,政治上破产,经济崩溃。(4)中共团结民主党派,结成反对美蒋的统一战线。(5)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有力配合着解放区的斗争,成为反蒋的第二条战线。(6)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翻身农民参军支前,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党的领导。(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3)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4)武装斗争。(5)统一战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基础知识

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1951,西藏和平解放。

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

目的:巩固政权。运动:抗美援朝(目的、意义)、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

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建国初期,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打击投机倒霸活动。到1950年夏,物价开始稳定,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

三大改造的完成

1953,中共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这一任务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1954,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1957完成。工业劳模王祟伦、赵梦桃,农业劳模李顺达。读《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掌握在长春(一汽)、沈阳(一机)、武汉(大桥)的建设成就。P103

重点知识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P88-89

建国初期巩固政权的斗争及其结果

歼灭国民党残敌,进行剿匪作战。到1950年夏,基本消灭在大陆的国民党军队和武装土匪。(2)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实现统一。(3)进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巩固了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为恢复经济做了哪些工作?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奠定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

(2)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3)统一国家财政经济,使财政好转;(4)合理调整工商业;(5)大力恢复农业和工业,发展生产;(6)在城市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1)国民经济恢复以后,中共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1953——1956,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和手工业的合作化,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参加合作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3)到期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基础知识

十年探索的开始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探索中“左”的错误日趋严重和纠“左”

1957,中共中央发动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是必要的,但反右派斗争犯了扩大化的错误。1958年又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的错误严重泛滥。这一错误的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1959,发动批判彭德怀的“反右倾”斗争,使“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

十年探索的成就

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实现了石油自给。(2)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3)1965

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是世界领先水平。(4)十年探索的英雄模范:铁人王进喜、好战士雷锋、好干部焦裕禄,党的好女儿向秀丽。

重点知识

中共“八大”指出的当时的主要矛盾和提出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

“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八大”提出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1959——1961年造成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和克服过程

原因:(1)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高速度,忽视了客观规律,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国民经济比重严重失调。(2)1959年毛泽东发动的“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3)自然灾害。(4)苏联破坏经济合作。

克服过程:(1)1960年冬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2)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3)1962年初党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教训,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划的大多数人平反。 “_”十年内乱

基础知识

1、“_”的开始

1966.5——1976。10。是“_”动乱的十年。“_”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毛泽东支持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成为“_”的导火线。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实际上指出刘少奇、邓小平是党内资产阶级司令部的代表人物,对刘少奇、邓小平进行了错误批判。毛泽东写信支持红卫兵的造反精神,红卫兵运动在全国狂热地掀起。

2、“_”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林彪、江青一伙把刘少奇诬陷为所谓的“叛徒、内奸、工贼”,造成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_”以来,林彪地位上升,策划武装政变,阴谋败露,外逃时在蒙古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

3、“_”中较好的局面

1971——73,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1975,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形势好转。

4、“_”结束

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结成“_”,反对周恩来和邓小平。1976全国群众掀起了悼念周恩来、痛斥“_”的“四五”运动。“四五”运动遭“_”镇压。毛泽东逝世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和叶剑英等代表党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_”十年,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5、“_”的认识

“_”的产生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左”倾错误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

重点知识

1、“_”是怎样发动起来的?(过程)

“_”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毛泽东支持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成为“_”的导火线。1966年夏,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先后发出《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提出开展“_”。这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_”的全面发动。

2、简要概括“_”的教训

(1)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要安定团结,不要搞动乱反对极左。(3)要完善法制,发展民主政治,以法治国;官员不要有法不依,人民应该守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基础知识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

“_”结束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同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新时期的重要会议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十三大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992,党的十四大召开,江泽民在报告中强调以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90年代改革的主要任务,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次大会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1978——1999年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大秦铁路、安太堡露天煤矿、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大亚湾核电站)。P132

重点知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978.内容:(1)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全会还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开始形成的。

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含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基础是怎样奠定的?

粉碎“_”以后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九、十章 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外交战线的胜利

基础知识

1、“一国两制”构想

邓小平提出。目的: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创造条件。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两个《联合声明》规定。1997,香港回归祖国;1999,澳门回归祖国。

3、党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孔繁森是支持西藏的好干部代表。

4、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1954,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出席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在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5、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

1971,第26届联合国大会。

6、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2,尼克松访华,双方发布上海公报,两国关系走上正常化。同年,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邦交正常化协定。

7、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

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8、建立现代化国防

1955年开始,我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朱德等10人被授予元帅军衔。1956,聂荣臻主管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产以来,我国尖端武器研制取得突出成就。

重点知识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恵、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8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