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各学科答案 > 政治答案 >

2014年考研政治试题及答案解析(3)

时间: 春燕2 政治答案

  三、材料分析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秆种蘑菇

  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秸秆,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

  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的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区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

  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很受欢迎,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三、"链接"到山林

  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的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而,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

  该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其中宜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

  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林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符合肥等,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

  (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6分)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4分)

  34、答案要点

  (1)"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体现的是唯物辩证法的同一斗争原理,同时也体现了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决定了世界时辩证存在的,只要巧加利用,就可以变废为宝,从困难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材料中关于秸秆循环利用的事例,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同时在其循环利用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在解决一个问题有困难时,通过其他处理方法可以使问题全盘解决。

  (2)"困难和矛盾"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从问题自身出发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时,应该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其统一,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对事物进行分析,以在动态循环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5.综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78年我国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时,美国《时代》杂志曾质疑说:"他们的目标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均已达到世界第二维,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提升到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平均超过20%。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在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提高之后,人民群众对未来期待更高。过去施工建厂,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今天引进项目,担心的却是环境污染,过去期盼吃饱穿暖,今天却追求吃得健康、安全;过去梦想有车有房,现在则忧虑PM2.5排放,城乡居民收入整体都有提高,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近10年来中国基尼系数始终处于0.4以上,超出国际公认"警戒线"……这个经济飞速发展,财富不断积累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创造者"中国式奇迹"的同时,仍有一些"中国式难题"亟待

解除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代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在党的之后首次到地方调研就选择了广东,并向深圳莲花山顶的邓小平铜像敬献了花篮,表示,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3月22日)、新华网(2012年12月11日)等

  材料2.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中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回过头来看,我们对邓小平同志这番话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们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斯主义。

  正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党的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步时,没有完成时。

  摘自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1)如何看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式奇迹"与"中国式难题"?(4分)

  (2)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分析为什么"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6分)

  35、答案要点

  (1)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过去的35年里,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只是阶段性的,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还没有最终完成,未来的路更长,任务更艰巨,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社会主义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所以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是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36.综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80年8月,邓小平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齐。法拉齐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邓小平回答说:"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邓小平又说:"毛主席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 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之处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应该说,在六十年代以前或五十年代后期之前,他的许多思想给我们带来了胜利,他提出的一些根本的原理是非常正确的。"

  材料2

  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这是两个相互关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实业继续推向前进。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

  (1)1980年,邓小平为什么强调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去"?(5分)

  (2)如何理解提出的"两个不能否定"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5分)

  36、答案要点

  (1)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对毛泽东同志开创和探索的事业不断继承、发展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中共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综上所述,毛泽东同志和他后续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坚定不移地推进。

  (2)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是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并取得一系列胜利的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是党领导人民开启并推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时期,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改革开放前的成果为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和经济前提,也提供了改革动力和前车之鉴,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是改革开放前的成果的继承和创新。因此,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历史时期互不否定。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认识"两个不能否定"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两个时期,总结改革开放前的经验教训,并继续坚持和推进改革开放后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鹦哥岭是海南省陆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区内分布着完整的垂直带谱,在我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上独占鳌头,这里山高路远,条件艰苦,一直难以招聘到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

  一、鹦哥岭来了大学生

  自2007年起,先后有27名大学毕业生(2名博士、4名硕士、21名本科生)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陆续从全国各地来到鹦哥岭保护区工作,山脚下一排破旧平房中的两间就是他们的家。"孩子们,这里的黎苗兄弟说是以种田为主,实际上就是重些橡胶、靠山吃山……你们来任务重啊!在关爱森林的同时,还要想法帮这里的百姓致富!"老站长的一席话,像重锤一样敲击着大家。"我们不会让鹦哥岭失望的!"大家不约而同地喊出声。

  (第二部分)

  作为环境保护者,大学生们痛心疾首,但习惯靠山吃山的当地百姓说,"让我们放下砍刀,放下猎枪绝对不行!"大学生们克服阻力,用真诚和智慧动员招募了270名护林员,并与他们一起,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进了209公里长的界线,埋下了近400根桩和50多块界碑,为鹦哥岭保护区筑起了一道看得见的保护网。

  四、鹦哥岭有了农业示范田

  鹦哥岭是海南的贫困山区,为帮助当地黎苗族百姓脱贫致富,大学生们特地去外地取经,在鹦哥岭通过试点而大面积推广"稻鸭共育"的方法,带动当地人致富,农户们在稻田里骄傲地插上了"农业示范田"的牌子,接着大学生们又推广林下经济,在橡胶树下种菜、种瓜、养鸡;并帮助当地人建起了环保厕所,改造了猪圈,改善了居住的环境……当地百姓手里有了钱,靠上山砍树卖钱的人越来越少了,看到这一切,大学生们说,"我们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快乐,也深切地感受到,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5年过去了,27名大学生一直坚守在鹦哥岭,他们甘于寂寞,乐于风险,发现新的物种,是敬业的科研工作者,引来环保理念,是先进理念的传播者,心系百姓喜忧,是黎苗族兄弟的贴心人。一份职业,背负三份责任,三个角色的完美融合,让我们看到了甘于寂寞的坚守力量和不甘于寂寞的奋斗精神,也让我们懂得了自己手中的笔,脚下的路,心中的秤要靠什么来指引,他们选择了一种远见的生活方式。

  每到毕业季,总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发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慨,究竟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鹦哥岭的大学生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

  (1)为什么说鹦哥岭的大学生选择的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6分)

  (2)怎样看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说法?(4分)

  37、 答案要点

  (1)①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个人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需要和人民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个人的生活和追求脱离了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需要往往也是难以实现的。②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③大学生把自身的职业发展同社会需求、国家发展趋势向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又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贡献。

  因此,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凸显了当代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价值和择业选择。

  (2) "理想很丰满"显示青年人个人理想的树立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现实很骨感"凸显了青年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当中遇到的现实困难。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而曲折的过程。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若遇顺境要抓住机遇,迎高潮而快上;若遇逆境要将压力变动力。

  因此,理想必须通过时间才能转变为现实,再好的理想没有实际行动也没有意义。要充分认识理想事业实现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坚定信念。

  38.综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航海家哥伦布完成了他的前无古人的探险活动后,向支持他探险的西班牙国王和往后汇报他的发现时说:"地球是国的,"他因为为这一伟大的发现而名垂后世,但是,时隔500多年后,美国《纽约时报》中东事务专栏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沿着哥伦布的航程,从美国乘飞机出发,经由法兰克福一直向东飞行,来到了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有了一个破天荒的发现,他回到美国后,悄悄地对他的太太说了一句话:"亲爱的,我发现这个世界是平的。

  "世界是平的",并不是说地球已改变了它的物理形态,但这个论点的提出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揭示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又令人激动的一个变化-全球化的趋势,它以高科技的发展为动力,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势不可当。世界也因此从一个球体变得平坦。

  "世界是平的",意味着在今天这样一个因信息技术而紧密、方便的世界中,全球市场、劳动力和产品都可以被整个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

  "世界是平的",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乃至于每一个人的生存方式。因此,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平坦的世界这样巨大的变化,我们将如何自处?看来,在这个世界里,要想脱颖而出,最重要的一点是不断强化自己的竞争力,首先要培养"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和教会自己处理旧事物和新事物的新方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07年7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1月1日)材料2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以丰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益处。其中的一段话颇令人回味:"小时候父母常常说,儿子啊,乖乖把饭吃完,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孩没饭吃。现在,父母会对孩子说,女儿啊,乖乖把书念完,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孩正等着抢你的饭碗。

  摘编自《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1)在"世界变平"的时代,为什么每个人"要培养"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5分)

  (2)从"抢饭"到"抢饭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5分)

  38.答案要点

  (1)从材料所给的书中内容可以看出,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已联为一体,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加强学习。要深刻理解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坚持创新工作思路和促进工作稳步发展,是在平面世界的竞技场上获胜的制胜法宝们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巩固现有知识并大胆付诸实践,不断提高与强化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这平坦的世界中拥有 自己的立足之地。培养自己"学会学习"的能力就要不断研习和教会自己处理旧事物和新事物的新方式。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管理知识和提高管理水平。

  (2)"抢饭"到"抢饭碗"凸显了从竞争资源到竞争就业机会。"抢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抢饭碗"是生存的保障。作为生产力重要因素的人才资源,趋向于全球流动,给人才带来机遇也带来了竞争的压力。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的经济融为一体,资源和就业机会的竞争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给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对人才的要求不但要精通某一专业,还要博学多才,不断吸收先进知识和文化,不断进步以适应全球化的需求。

  38.

  (1)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重要原因;

  第一,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三,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第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生产、投资、贸易发展的国际化使各国间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特别表现在区域间经济关系上,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以区域为基础,形成了国家间的经济联盟。这种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仅大大推动了集团内经济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且也会影响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可见,经济全球化既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推动因素之一,也会受到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深刻影响而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以上学习啦小编分享了2014年考研政治试题及答案解析,希望你喜欢。

22502